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晒晒咱的镇馆之宝㉑】西汉云雷纹大铜鼓:世界铜鼓之王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晒晒咱的镇馆之宝㉑】西汉云雷纹大铜鼓:世界铜鼓之王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14 03: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晒晒咱的镇馆之宝㉑】

  光明日报记者 王瑾雯 周仕兴

  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壮族文化展厅,一面青铜巨鼓静静矗立。历经2000年岁月洗礼,如果再度落下鼓槌,那激昂的鼓声依旧能穿透时空,震撼人心。它,就是被誉为“世界铜鼓之王”的西汉云雷纹大铜鼓。

【晒晒咱的镇馆之宝㉑】西汉云雷纹大铜鼓:世界铜鼓之王

西汉云雷纹大铜鼓 广西民族博物馆供图

  为何众多铜鼓中它能称王?这面北流型铜鼓,鼓面直径165厘米,重299公斤,是至今世界各地出土面径和体形最大者。鼓面装饰着八芒太阳纹,三弦分晕,共4晕,晕间点缀着云雷纹,体现了我国古代百越族群独特的审美和对自然的崇拜。

  古人为何铸造如此巨鼓?广西民族博物馆馆长陆文东一语道破:铜鼓最初由炊具铜釜演变而来,后来成了乐器、礼器,更是统治权力的象征,在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古代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

  “北鼎南鼓”,鼎以数量区分地位高低,铜鼓则以大小表示权力强弱。陆文东介绍,晋代裴渊《广州记》记载:“俚僚铸铜为鼓,鼓唯高大为贵。”“俚僚”是古代百越族群后裔,在他们的观念里,铜鼓越高大越贵重。《隋书·地理志》同样印证其尊崇地位:“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铜鼓是南方族群的权力象征,族之重器。首领们铸造大型铜鼓,就是为了彰显财富与地位。

  “数据统计,全国馆藏古代铜鼓1676面,广西就有772面,而广西民族博物馆收藏347面,数量居世界之首。”广西民族博物馆藏品部主任刘治福颇为自豪。

  铜鼓的韵律,早已融入南方民族文化的历史,是我国南方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与中原青铜礼乐重器不同,铜鼓的文化传承从未中断。如今,我国壮、侗、瑶等多个少数民族,在婚丧嫁娶等重要场合,依然会敲响铜鼓。每年春节和三月三等传统节日,壮族人都会敲打铜鼓庆祝。“天上星星多,地上铜鼓多;星星和铜鼓,给我们安乐。”壮族民间世代流传的歌谣,表达了对铜鼓的喜爱。

  今天,当我们敲响铜鼓,那穿越千年的鼓声,依旧铿锵有力,诉说着古老而动人的故事。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4日 01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