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2025暑期档: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风向标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2025暑期档: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风向标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27 04: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文艺观潮】

  作者:桂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文联签约评论家)

  中国电影如何突围,是近期的热点话题。很多业内人士将2025年暑期档作为电影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从实际情况看,该档期不负众望,作品质量显著提高,多类型创作齐头并进,涌现出一批叫好又叫座的佳作。在优质内容带动下,影院观影热度持续攀升,观影人次和票房收入呈增长态势。截至8月中旬,暑期档总票房突破100亿元。

  展现中国电影工业日趋成熟的创作实力

  今年暑期档,中国电影集体发力,展现出电影工业日趋成熟的创作实力。

2025暑期档: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风向标

资料图片

  与以往着重表现激烈战争场景不同,暑期档的两部战争历史片以细腻的人文视角和深刻的历史反思打动人心。《南京照相馆》聚焦一家照相馆内几个素不相识的普通人的生死抉择,通过微观叙事折射出南京大屠杀这一民族创伤的历史真相。《东极岛》选取“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的真实历史片段,再现中国渔民冒死营救英军战俘的人道主义壮举,让鲜为人知的历史记忆焕发光彩。

  动画电影的市场表现同样亮眼。在保持艺术想象力的同时,紧扣时代脉搏和观众情感需求,构建宏大的故事世界,成为《浪浪山小妖怪》《罗小黑战记Ⅱ》获得观众青睐的制胜关键。《浪浪山小妖怪》以《西游记》的取经故事为背景,却将叙事焦点从传统的取经师徒四人组转向原著中只是剧情点缀的四只无名小妖;沿用2023年现象级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中《小妖怪的夏天》一集的原班团队,讲述“平行世界”里小猪妖离开浪浪山的全新冒险故事。《罗小黑战记Ⅱ》融合现实都市与妖精世界,让主人公小黑与师父无限、师姐鹿野踏上充满挑战的冒险征途。这一设定不仅展现当代青年生活图景,还通过丰富的奇幻设定拓展了想象空间。

2025暑期档: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风向标 

资料图片

  《长安的荔枝》破解了国产古装片的困境,为创作如何平衡历史还原与现代审美提供宝贵经验。作品将唐代驿传系统与现代物流体系进行对照,通过基层小吏李善德跨越五千里运送荔枝的艰辛历程,刻画“古代打工人”的生存困境。这种古今交融的叙事策略赋予历史故事当代性,激发人们对现代职场运行机制的思考,从而成功搭建起与现代观众的情感桥梁。

  《戏台》与《捕风追影》则实现了类型片创作中传统基因与现代审美的有机统一。喜剧片《戏台》采用传统喜剧创作手法,以精妙设计的身份错位、语言双关等手法铺陈笑料,再以悲喜剧的转折实现情感升华,让观众在捧腹之余收获思考。动作片《捕风追影》保留香港电影擅长的动作场面,并融入天眼系统、AI侦查、数字追踪等前沿科技元素,呈现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型警察故事,赋予警察题材以智性趣味和时代特征。

  商业与艺术电影跨界拓展新业态

  虽然暑期档佳作频出,但单部影片票房体量呈收缩态势。与往年相比,头部影片突破10亿元票房大关的难度增加。这一现象折射出全媒体时代电影产业面临的挑战。短视频、微短剧等新兴娱乐形式抢占大量用户碎片时间,影院观影在娱乐消费选择中的占比下降。观众审美趣味日益多样,不同类型、风格的影片拥有各自的受众群体。应对这一变化,电影业需要深入思考两个核心命题:其一,如何突破内容同质化困境,打造具有影院观影不可替代性的电影作品;其二,如何在保证艺术质量的前提下,针对细分受众开发差异化产品,实现精准内容供给。

  今年暑期档的市场表现为我们指明了三种具有发展潜力的创新方向。

2025暑期档: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风向标

资料图片

  一是打造更多IP电影。IP电影不局限于单一的影院放映,而是主动承担起跨媒介叙事引擎的核心功能。作为故事世界的创意源头,驱动游戏、动漫、衍生品等多媒介开发;通过IP全产业链运营,实现从单一票房收入到多元商业价值的转化。动画电影因其天然的IP延展性,适合采用这种制作思路。《罗小黑战记Ⅱ》以“单元剧+大电影”的开放式架构,不断引入新角色和新故事线。片方还通过精心打造的手办、文具、服饰等“萌系”形象衍生品矩阵,奠定良好粉丝基础,形成创作和营销的良性循环。《浪浪山小妖怪》采取更系统的开发策略,除毛绒玩具等常规衍生品获市场热捧外,还规划主题餐厅、展览等线下体验项目。多维度、立体化的IP运营模式通过打造“浪浪山世界”的沉浸式体验,有效反哺电影本体热度,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消费闭环。

  二是更新商业大片的创作理念。近期,多位曾缔造票房神话的导演遭遇市场滑铁卢,这折射出商业大片创作模式正经历深刻转型。当下观众对商业大片的期待已从单纯的故事讲述,升级为对强烈的情感共鸣和社交话题性,高密度的情节刺激与视觉奇观体验等多重价值的综合诉求。作为在这种创作转型中实现突破的案例,《长安的荔枝》在确保叙事严谨和人物立体的前提下,通过创新的视听语言强化情感表达,找到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平衡点。影片开篇通过“主题公园”般的盛唐街景呈现,交代李善德在长安的漂泊生活。这既满足观众对历史奇观的期待,又以古代职场的现代隐喻,建立起与观众的情感连接。

  三是以全媒体思维打造艺术电影。艺术电影作为电影艺术探索的重要阵地,在暑期档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活力。但这类影片因为观影门槛较高,受众群体相对固定,而形成了独特的传播与接受语境。全媒体时代为艺术电影构建差异化生态系统创造了全新可能。在放映端,可以通过艺术院线联盟建立精准的线下放映网络。在传播端,重点布局网络点播、流媒体会员专享等数字化渠道。在运营端,打造包含影片导赏、导演访谈在内的内容矩阵。这种“轻资产、重传播、深运营”的模式,让艺术创作摆脱传统票房指标的单一评价体系,精准触达核心受众群体,通过内容增值和长线运营开辟出与商业电影并行不悖的发展路径,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美学探索优势。

  纵观这些创新方向,一个共性趋势是商业片与艺术片的传统边界正在变得模糊,二者呈现出融合态势。市场与观众不再满足于单一类型的纯粹体验,而是既开始注重商业大片的情感深度与艺术价值,也乐于挖掘艺术片中独特的观赏性与商业潜力。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通过汲取彼此的优势,正在催生出更多样复合的新型电影作品,从而更好地满足受众日益挑剔的审美需求,吸引更广泛的群体走进电影所构建的丰富世界。

  影片发行营销及影院功能开发都在转型

  如今,单纯强调提升电影质量,已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电影业的整体困境,因此我们必须在电影发行营销放映、影院功能开发等维度探索突围之路。暑期作为以学生群体为核心的黄金档期,其观众构成具有独特特征。因为学生年龄跨度较大,对动画、动作、科幻、青春等多种类型表现出强烈需求,这为片方提供了丰富的类型开发空间。暑期档里,影院还成为纳凉、社交、文化体验的多功能空间,其火热的消费氛围能激发其他年龄层观众的观影欲望。《戏台》凭借导演的知名度与戏曲元素的吸引力,吸引大量中老年观众。猫眼想看用户画像显示,该片40岁以上观众占比高达51.7%,印证了细分市场的开发价值。从这个角度看,当前主流的全国同步上映模式,已难以适应不同地域、不同观众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因此探索电影发行的创新模式势在必行。比如,分线发行作为精准化策略,可根据地域文化特征和受众偏好进行定制化排片。以《戏台》为例,其在北京、天津等北方文化重镇的表现尤为亮眼,印证了区域化发行的市场价值。在观众选择日趋审慎的当下,点映也成为影片口碑发酵的重要环节。《南京照相馆》《戏台》《捕风追影》均通过点映活动在社交媒体引发热烈讨论,为公映积攒了市场动能。这种“口碑先行”的营销策略成为重塑电影发行的新常态。

  影院功能的多样化转型也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保持常规放映的基础上,差异化影院形态正重塑着观影体验。IMAX影院、杜比影院、4D影院等通过前沿视听科技,为商业大片打造沉浸式体验,强化影院观影的不可替代性。艺术主题影院则专注于精品艺术电影放映和经典影片重映,今年暑期档经典影片重映数量、类型多,正是这一趋势的印证。而社交复合型影院则能突破传统放映边界,将高清戏剧、演唱会直播、体育赛事等文化内容与餐饮服务结合,打造新型文化社交空间。这三种创新模式分别对应技术赋能、文化深耕和场景拓展的发展路径,共同构建起未来影院生态的多样化图景。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7日 15版)

[ 责编:任子薇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