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广西桂林:法治守护此间青绿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广西桂林:法治守护此间青绿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01 04: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周仕兴 光明日报通讯员 曹长青 段彦伊

  8月的桂林,漓江碧波如练,竹筏载着游客缓缓前行。不远处,蓝白相间的执法艇划过水面,民警们正守护着这幅山水画卷。

  8月15日全国生态日,广西桂林兴安县人民法院干警走到千年灵渠边,用“身边案例+法律条文”的方式给群众讲环境保护法、桂林市灵渠保护条例。“现在明白了得好好护着这山水。”村民王大爷听完说。

  如今,桂林政法机关实现常态化生态普法,巡回法庭设在漓江沿岸,生态案件庭审在线直播,用看得见的案例宣教。“去年看了漓江非法捕捞的庭审,现在没人敢往江里下网了!”阳朔渔民王师傅说。

  守护生态,就要织密保护网。2022年,桂林在全国率先设立地市级生态环境保护公安分局,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警务机制——1个分局统筹,17个生态大队、172个生态中队落地,再加上“一村一辅警”,把守护触角伸到村口田边。为让保护网更加“聪明”,当地推出“数字漓江—智慧执法司法”模式。桂林市检察院建立数字山水(漓江)司法保护平台,打通部门数据壁垒,组织漓江生态志愿观察员队伍,设立“漓江小卫士”举报平台。“去年我举报过非法采砂,当天就有人来处理。”志愿者李大姐说。

  此外,桂林山水保护研究院、民兵分队等专业队伍,加上漓江生态保护民主监督工作站、司法保障服务联动中心,构成了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的保护网。

  前不久,荔浦市陈氏和侯家的祖坟占地纠纷终于解决了。“我们牵头综治中心、村里老党员一起上门,跟两边算情理、讲法律,前后跑了5趟,终于让大家心服口服。”荔浦市委政法委工作人员回忆。

  这是桂林解决群众矛盾纠纷的一个缩影。当地的综治中心实现规范化建设,把各方的力量拧成一股绳。譬如,象山区有“漓水象山・汤瑛工作室”,退休老书记汤瑛带着团队,按“群众点单、社区下单、工作室接单”的路子解纷,至今已处理上百起矛盾;恭城瑶族自治县综治中心的大屏幕上,矛盾纠纷热力图实时显示,各部门轮驻人员迅速响应;平乐县张家镇有“大榕树邻里说事点”“大嫂子法治服务队”等。

  在阳朔西街,一名外国游客买手工艺品时和店主起了争执。西街“双语警务室”的民警很快赶到,用英语讲清规定,没多久双方的误会就化解了。“要是语言不通,这事儿说不定就僵住了。”店主刘女士说。

  像这样的“双语警务室”,阳朔县有26个。桂林公安还在景区、商圈、车站设“多功能警务服务站”,接警、调解、帮人“一站式”搞定。“上次我手机丢了,在服务站报了警,半小时就找回来了。”游客陈先生说。

  政法机关还联动文旅、交通等部门,在景区设立“政法服务岗”;桂林市法学会在兴坪、遇龙河设立基层法律服务站;阳朔县司法局有6个涉外公共法律服务站,编了6万册中英双语法律手册,还上了“阳朔云普法”平台。

  “以守护山水为责,以护航发展为任,用忠诚铸牢平安底色。”桂林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蒋育亮介绍,全市政法系统要以法治方式守好生态屏障,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让每一寸山水,都为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写下生动注脚。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01日 10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