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讴歌抗战精神 描绘和平愿景
——走进“人民必胜”美术作品展
光明日报记者 于园媛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杨弛宇
笔刀为枪,丹青铸魂。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共同主办的“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美术作品展”于8月25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汇集中国美术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单位收藏的300余件经典美术作品和新创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等类型,讴歌伟大抗战精神,描绘和平美好生活愿景。
以笔为枪 浴火画卷
硝烟弥漫,断壁残垣孤零零地立于焦土之上,倒塌的电线杆、缠绕的电线、纷乱的瓦砾……高剑父的中国画《东战场的烈焰》创作于1932年,描绘了“一·二八”事变后日军焚毁上海东方图书馆后的画面。
“《东战场的烈焰》将东方图书馆被焚烧后的断壁残垣,凝练为民族苦难的视觉象征,高剑父悲愤和痛心的真情实感从笔端倾泻而出,跃然纸上。”广东省文联主席李劲堃说。
面对民族危难,广大美术工作者以画笔、刻刀为武器,以满腔的激愤、铿锵的笔力,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抗战题材作品。
李桦的《怒吼吧!中国》通过抽象的表现手法刻画被缚的蒙面男子努力挣脱绳索的瞬间,隐喻中国的觉醒;胡一川的《到前线去》以粗犷刀法塑造挥旗呐喊的青年形象;江丰的《冰雪中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展现了抗日武装在白雪皑皑的林海雪原战斗的场景……战争时期,版画这种兼具传播性与战斗性的艺术形式,发挥了巨大的宣传作用,成为唤醒民众的号角。
展览还特别精选了一批拍摄于战争年代的摄影作品,如石少华的《八路军战士准备登车向西挺进》、高帆的《太行山区人民的支前队伍》、吴印咸的《兄妹开荒》等。展陈设计别具匠心,同为黑白色的摄影作品与木刻版画分别在走廊两侧悬挂,互为呼应,显现出一份来自那个艰苦年代的厚重力量。
展览正厅中,徐悲鸿绘于1943年的《会师东京》十分醒目。画面上乌云密布,七只大小狮子“会师”于富士山巅,怒视东京,右下角的一抹红标志着抗战胜利的曙光即将来临。徐悲鸿巧妙地以“会狮(师)”的谐音为题,将久积心中的愤懑和对胜利的渴望倾注于笔端。
铭记历史 歌颂胜利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在詹建俊、叶南的油画《黄河大合唱——流亡·奋起·抗争》前,许多观众忍不住哼唱起这首“民族战歌”。这幅气势磅礴的三联画中,作曲家冼星海站在高山之巅指挥,两侧为流亡难民与抗战军人群像,黄河水在身后滔滔奔流不绝,表达了中华民族像黄河一样百折不挠、奔腾不息的伟大精神。
一件件主题性雕塑作品沉稳有力地立于展厅之中,仿佛一座座抗战史诗纪念碑。
由辛莽绘画、张松鹤雕塑的《抗日游击战》是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其中一幅,生动描绘了军民一体、团结奋战的动人场面;吴为山的雕塑《家破人亡》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雕塑中的一件,作品刻画了失去儿子的母亲向着苍天呼号的悲愤情景;贺中令的雕塑《白山魂》展现的是抗日英雄杨靖宇的形象,寓意英雄精神与长白山同在,浩气长存。
许多作品倾情刻画和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伟大作用。
钱松喦的中国画《延安颂》,表现了从延河下游视角对望宝塔山的场景,宝塔巍然立于主峰之巅,气势雄伟,曙光初照,寓意延安精神永放光芒。蔡亮的油画《延安的火炬》描绘了抗战胜利之夜,陕北军民舞动火炬游行的欢庆场面,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军民之间的鱼水情深和万众一心的磅礴气势。
和平愿景 复兴宏图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在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广大美术家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描绘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篇章。”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说。
范迪安介绍,此次展览特意选择了一大批有分量的新时代美术创作,体现当代美术家“赓续红色血脉、牢记使命担当”的责任感,展现当今时代发展的恢宏气象。
蔡超、边涛、李鸿莉的中国画《高铁进山啦》中,孩童手边滚动的铁环与远方飞驰的高铁同框,“高铁进山啦”不仅是孩童欢快的高呼,更是山区人民迎接高铁到来的喜悦心声;来源的油画《中国玉麦》描绘了卓嘎、央宗姐妹二人在放牧守边途中升国旗的场面,国旗鲜艳的红色与背景的暖灰色融为一体,呈现出静穆庄严之美;陈明园的油画《和平使命》刻画了正在执行维和任务的军人群像,生动展现了中国为维和行动付出的努力,以及中国军人甘于奉献、不畏牺牲的精神。此外,还有展现国产大飞机、载人航天、航空母舰等大国重器的诸多油画和中国画作品。
苦难中的哀鸣、烽火中的抗争、迎接胜利的喜悦、新征程上昂扬的奋斗……从“国难当头”“浴血奋战”篇章,到“伟大胜利”“走向复兴”篇章,观众仿佛迈进一场跨越90余载的时空隧道,穿过硝烟,走进阳光,更对今天和平美好的生活多了一份珍惜。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02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