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孙金行 赵明昊 靳昊
站在沙丘高处远眺,一行行红柳、梭梭整齐排列,如同层层叠叠的“绿色阶梯”向远处延伸,草方格内点缀着盛开的玫瑰。这是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的梯田式治沙点,是荒漠化治理的生动范例。
今年6月,新疆“三北”工程攻坚战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推进会在和田市召开。会议强调,要继续巩固拓展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成果,在去年“锁边”的基础上植绿“扩边”,让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绿围脖”越织越厚、越织越牢。
时间回到2024年11月28日,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于田县万花园锁边“合龙”防沙治沙区,奥依托格拉克乡护林员艾力·麦麦提和村民们共同将最后一株玫瑰幼苗栽入沙地。自此,一条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屏障沿着沙漠边缘蜿蜒成链,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锁边“合龙”!
“合龙”不是终点,是新起点。
“今年,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一圈、两区、三线’为主战场,以‘扩边’为重点,进一步拓宽锁边绿色防护带宽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处副处长王刚介绍。新疆今年科学选定适沙作物、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将锁边绿色防护带宽度从110米增加至7500米。同时,将防沙治沙成效与经验,总结成易推广的“于田做法”“沙雅经验”,大力发展特色沙产业,推动防沙治沙与生态保护、乡村振兴、新能源产业等融合,实现生态改善和经济发展“双轮驱动”。
啥是“于田做法”?是“政府主导、全民参与、集体增收、群众受益、持续治沙”。政府将国有未利用沙化土地划给村集体,再由村集体按照30至50亩不等规模分配给有经济条件、有种植能力、有发展沙产业意愿的本地农户。
“农民负责平整沙地、种红柳梭梭、接种肉苁蓉等,政府则负责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免费提供技术指导。”新疆于田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江东辉说,“产生的效益都是老百姓自己的。”
“谁造林谁所有,谁开发谁受益”。明晰了产权,有效调动了大企业、大集团、农牧民等防沙治沙主体的积极性。在和田地区,76万亩沙化土地“划拨到村、确权到人”,受益群众超过5万人。
黄沙漫卷西风,用于锁边工程的10万株玫瑰却昂首绽放。在于田,玫瑰是防风固沙的“生态卫士”,也是助农增收的“致富花”。在于田县阿热勒乡七仙女村的于田县花农特色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产品展厅里,玫瑰花茶、玫瑰精油等各式加工产品琳琅满目。“沙漠里的花儿都开了!”阿热勒乡党委书记蔡显富说,“沙漠玫瑰已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在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分布式光伏发电取水造林示范区,林草局工作人员和防沙治沙项目承包负责人正在对项目区内的抽水滴灌设施进行巡检。一条条黑色滴灌管道蔓延在沙地中,均匀滋养着3200亩梭梭林。
“我们抽取的地下苦咸水,非常适合梭梭生长。同时采用‘光伏+发电取水治沙’的创新模式,破解了沙漠边缘植绿缺水难题,还利用分布式光伏发电,解决了沙漠区域用电困难的问题。”沙雅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胡杨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开彦说。
数据显示,近30年来,新疆绿洲面积增加5.6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减少1955.7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减少242.8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南疆农牧民在沙漠周边沙化土地种植肉苁蓉、沙漠玫瑰等特色经济作物624万亩,年产值突破300亿元,带动30余万人稳定就业。
如今,当人们再次来到万花园锁边“合龙”防沙治沙区,新栽种的银杏树已成排成行,渐成荫凉。林下,是黄芩、连翘、板蓝根、甘草等中草药材,在滴灌设施的精准浇灌下,根部牢牢扎入沙土。塔克拉玛干沙漠治理从被动“锁边”到主动“扩边”,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正在成型。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5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