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连续报道·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为西部培养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连续报道·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为西部培养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17 04: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连续报道·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

为西部培养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白本锋

  引导青年学子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这是光明日报近期连续报道的事迹、大力倡导的精神。

  品读着那一个个闪烁着理想光芒的故事,记忆中,身边那些清华学子可爱坚毅的面庞也越发鲜活: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生仁增顿珠抱着“走出青藏高原是为了更好地回去”的信念,选择回到西藏做一名大学生村官;公共管理学院毕业生药宁扎根南疆喀什,在脱贫攻坚等急难险重任务中表现出色,获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机械工程学院毕业生隋少春进入成飞公司,从基层工艺员成长为航空工业首席技术专家,参与国家多个重大科研项目,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像种子一样扎根西部,他们只是缩影。近5年来,清华大学赴西部地区签约就业的毕业生增长了67%;前往西部制造、能源、国防科工等重点领域的毕业生增长了88%,到西部高校和科研院所就业的人数翻了一番!“立大志、上大舞台、干大事业”,这是一代代清华学子喊出的口号,越来越多的清华人正以实际行动投身西部建设发展的时代洪流之中。

  这背后,既有当代青年的挺膺担当,也离不开学校的积极引导。

  引导优秀学生到西部等重点地区和领域建功立业,一直是清华人才培养的重点。本科招生阶段,学校通过“自强计划”“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等措施向西部倾斜,遴选有理想有抱负的优秀学子,千方百计帮他们解决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因材施教助力其全面发展。从新生入学开始,学校就将“爱国、成才、奉献”的理念贯穿到学生培养和思政教育全过程,设立“启航计划”,在西部地区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乡村振兴工作站等,让万千学子走到西部、走进基层,深入了解西部对各类人才的迫切需求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崭新格局,激发其投身西部建设的热情。

  当前,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高校要紧紧抓住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契机,前瞻谋划、主动而为,为西部培养输送更多可堪大任的优秀人才。

  在就业观塑造方面,要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学生培养全过程,持续加强“大思政课”建设,有效汇聚高校内部和社会各方的育人合力,通过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方式建立学生与西部的“情感连接”,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成才观。

  在招生引才方面,要加大招生计划宏观调控力度,确保重点高校面向农村和脱贫地区专项计划精准落地。数据显示,近5年来,清华国家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在西部录取人数占全国的42%,西部学生毕业后返回西部就业人数年均增长12.5%。这些通过专项计划考上大学的孩子不仅改变了自己与家庭的命运,也反哺家乡,促进了当地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在学科建设方面,高校与西部地区要做好精准对接,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西部社会发展更好统筹结合。如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选派的第四任校长王光谦院士,带领团队依托三江源地区独有的云水资源保护“中华水塔”,助力青海大学在三江源生态等学科领域打造出鲜明的高原特色。

  在人才培养输送方面,要引导毕业生投身重点领域,对做出西部就业选择的毕业生“扶上马、送一程、关心一生”,形成引领示范效应,吸引更多优秀学子奔赴扎根。当“一个人的选择”升华为“一代人的精神坐标”,便能形成青年踊跃奔赴的生动局面。

  在西部地区招聘引才方面,建议强化政府、高校、产业界联动,进一步打好“组合拳”。优化人才选拔机制,比如在选调生招录中降低在校荣誉以及笔试等硬性门槛,放宽专业限制,注重对综合素质和基层工作胜任力的考察。对重点学科或紧缺领域人才实施更加灵活的引进政策,不拘一格用人才。

  未来,通过促进“人才价值实现”与“区域发展需求”的双向奔赴,青年人才一定能在西部广袤大地上发挥更大作用,绽放更绚丽的青春芳华!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7日 04版)

[ 责编:李卓凝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