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时评】数字化赋能县域高中振兴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时评】数字化赋能县域高中振兴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17 04: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时评】

  作者:谭智雄(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副研究员)

  不久前,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将教育数字化摆在突出位置,明确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赋能县中行动。这不仅是推动县中振兴的关键举措,更是促进教育公平、服务国家战略的深远布局。

  在我国,县域普通高中数量占全国普通高中半壁江山,近60%的普通高中学生在县中就读。县中不仅是广大乡村学子迈向未来的重要通道,更是县域教育发展的关键支撑,正所谓“县中兴,则县域教育兴;县中强,则全县民心安”。推动县中振兴,不仅关乎千万家庭福祉,更关系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统筹推进。

  教育数字化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一场深刻变革。它既为提升县中教育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县中教育改革找到了突破口。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重新定义教育的内容形态、教学模式、治理体系和育人方式。从更宏大的视野看,教育数字化既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催生更多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工程。它像一根线,把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与人才培养紧密串联,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数字化不仅是教育的内容,更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工具。高中阶段作为衔接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承担着培养学生数字素养的重要使命。数字时代,产业升级不断重塑人才标准,数字素养已成为新时代劳动者的核心能力。从高中阶段就开始熟悉数字化、掌握数字化,不仅关乎每个学生适应未来的能力,也关系到提升国家创新活力与核心竞争力。只有让年轻人具备必要的数字能力与素养,熟练运用数字工具开展学习与研究,教育数字化战略才能真正落地生根,技术才能真正转化为推动教育进步的现实力量。

  当前,县中教育数字化仍面临诸多现实问题。调查显示,不少县中基础设施陈旧,软件更新滞后,制约了教育数字化的有效开展。我们应以实施《行动计划》为契机,统筹政府、学校与社会各方力量,加大县中数字基础设施投入,补齐数字基础设施短板。同时,也应注意坚持需求导向,避免盲目购置、重物轻人,将财政资金花在“刀刃”上,确保教育投入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此外,还应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引导数字企业提供算力支持、开发适用软硬件,构建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数字教育新生态。

  数字化的本质是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汇聚优质教育资源,赋能教育教学。通过开放共享,数字技术能够打破时空界限,让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区域、城乡鸿沟,实现更广泛的覆盖。当下,如能建好用好国家和省级智慧教育平台,完善数据共享机制,对营造开放互通、立体联动的县中数字教育生态将会大有裨益。大力推进城乡学校结对共建,鼓励城市高中向县中开放多层次、多形态的优质资源,通过“云备课”“云课堂”“克隆班”等新型帮扶模式,助力县中开足开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盘活本土化特色资源。例如,西南大学附中打造的U云校帮扶项目,先后结对帮扶西藏林芝二高、云南普洱一中、贵州沿河二高等40多所学校,惠及数千名学生,使帮扶学校的高考本科上线率大幅提升。此外,我们还应动员更多高校、职业院校开展数字支教,强化跨场景教育数据互联,构建起坚实可靠的县中教育数字化基础。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教育数字化赋能县中振兴,既是一条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更承载着为国家培育时代新人的战略使命。新时代,扎实推进教育数字化在县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必会让教育数字化的“星星之火”,照亮县中教育的明天。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7日 10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