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重庆丰都:“新丰书院”暖乡村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重庆丰都:“新丰书院”暖乡村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17 04: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张国圣 李宏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李达元

  二胡弦音婉转,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象棋落盘清脆;村民捧着种养技术书籍,不时用笔标注;老师手把手教孩子们调色画画,桌上的手工折纸堆成了彩色小山,欢声笑语裹着墨香,在书院里回荡……初冬的早晨,记者走进重庆市丰都县许明寺镇佳苑社区的“新丰书院”,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暖意与活力。

  “自打有了书院,老老少少都盼着来‘打卡’。如今全镇7个村(社区)的‘新丰书院’,已经举办了160多场活动,村民们在这儿找着了乐子、学到了本领。”许明寺镇党委宣传委员刘芮含笑着说。

  丰都作为劳务输出大县,摆在面前的现实难题是:85万户籍人口中,有20多万人常年在外务工,1.4万名留守儿童少了陪伴,7000多名空巢老人缺少照料。

  为破解困境,丰都以文明培育、实践、创建为抓手,升级改造农家书屋、乡情陈列馆等现有阵地,盘活闲置校舍、废弃祠堂,让“沉睡”资产变身为村民活动空间,打造出集“礼堂、学堂、食堂”为一体的有声有形综合体——“新丰书院”,实现全县338个行政村(社区)全覆盖。

  在包鸾镇“鸾妈妈”青少年家庭教育互助会的课堂上,老师正耐心地讲解钻石画的制作方法,孩子们眼里满是好奇与专注。室内课堂结束后,老师又带领孩子们来到操场玩趣味游戏,不时传来银铃般的笑声。

  “以前做完作业只能看电视、玩手机,一个人孤零零的。现在这里活动可丰富了,还有好多小伙伴,热闹极了,我喜欢来这里。”留守儿童王莘玲开心地说。

  孩子在这里能学到东西,培养兴趣爱好,还能结识很多朋友,性格比以前开朗多了,家长们也很开心。

  “我们的节日要热热闹闹过,非遗手艺可不能丢。”在青龙乡五谷村的“新丰书院”里,村民们围着展陈的本村老物件、老照片,听乡贤讲过去的故事;“和美家庭”“孝善人物”的评选现场,掌声此起彼伏,20多场活动下来,乡亲们的心里特别温暖。

  在龙孔镇大面场村的老年食堂内,饭菜飘香,老人们围坐就餐,笑语不断。特困老人、残疾村民每餐只要3元钱;行动不便的老人出不了门,志愿者就提着保温桶把热饭热菜送到家。

  “我家就在附近,这里饭菜合胃口,还有老伙伴聊天,比在家孤零零吃饭强多了。”70多岁的留守老人王贵福说,他已成为老年食堂的常客。

  现在,丰都县338个书院食堂天天开火,日均6000人次在这里吃上热乎饭,让在外务工的人少了牵挂,在家的老人孩子多了安心。

  “群众在哪儿,我们的服务就跟到哪儿。”丰都县建起了“1+3+X”志愿服务体系,让“新丰书院”的触角越伸越远:以一个书院为核心,拉起新时代文明实践、家庭教育互助、大学生“三下乡”这三支队伍,带动党员干部、退役军人、村民就近加入——技能培训教到田埂边,周末学堂陪着孩子写作业,暑假讲堂带娃学知识,家庭互助帮邻里解难题。目前,全县400多支志愿服务队、12万余名志愿者,累计服务群众60万余人次。

  为了让“新丰书院”更好运营,全县摸索出“政府补一点、社会捐一点、集体出一点”的多元投入机制,让财政资金用作奖励,政企、学校积极参与,村集体经济兜底,确保书院运转不“断档”。

  如今,全县建起工作组把书院“建管用”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层社会治理考核,评选出“阵地好、队伍好、活动好”的“三好书院”。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7日 03版)

[ 责编:李卓凝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