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马来西亚古羯荼国的历史图景——以义净记载为中心的考察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马来西亚古羯荼国的历史图景——以义净记载为中心的考察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17 04: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冯相磊(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中外文明互鉴研究中心研究员)

  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的中心位置,为亚洲大陆与东南亚群岛、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交汇处,自古以来就是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的要冲。然而由于相关文字记载匮乏,马来西亚的古代历史比较模糊,直到15世纪马六甲王国出现,马来西亚的历史才逐渐变得清晰。15世纪前的马来西亚历史书写只能依托考古资料以及中国相关文献记载。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记载马来半岛古国的是成书于1世纪的《汉书》。《汉书·地理志》记录了一条西汉时期从中国南部乘船先至马来半岛,横跨马来半岛后,再乘船到达印度半岛的交通路线,途经都元国、邑卢没国、谌离国、夫甘都卢国、黄支国等,其中谌离国和夫甘都卢国便位于马来半岛上。因此,马来半岛大概在公元前后出现了国家。5世纪后马来半岛与中国的交往增多,中国史书对马来半岛的记载也随之增多,提到婆皇国、狼牙修国、赤土国等。从中国史书的记载可知,今日的马来西亚区域在古代曾涌现出不少国家,但没有出现统一的中央集权,至于这些国家的兴替大都因史料的缺乏而不可考。

  唐朝时期,今天的马来西亚吉打州是一个名曰“羯荼”的王国。“羯荼”,有时也写作“羯茶”。有学者指出,“羯荼”与13世纪《诸蕃志》中的“吉陀”、17世纪《武备志》中的“吉达”,俱指今天的“吉打”。所以,“羯荼”是古名,“吉打”是今名。“羯荼”一名,仅见于唐代求法僧义净的著作中。义净(635-713)于唐高宗咸亨二年(671)渡海求法,历经二十多年而回国,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义净根据西行见闻撰写了《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两部游记,记录了当时南亚和东南亚诸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宗教等有关情况,其中多次提及羯荼国。义净的记载将马来西亚的历史追溯至7世纪,同时也揭开了人们知之甚少的马来半岛早期文明的面纱。

  羯荼国的具体建立时间及统治者已不得而知,然而其在7世纪的确繁荣一时。根据义净的记载,我们大体可以勾勒出7世纪羯荼国之经济、社会、文化景象。

  羯荼位于马六甲海峡的北端,地处东西方海上交通要道,是马来半岛西海岸的一个重要交通港口。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义净就提到羯荼是其行程中经停的一个重要国家,曾云“至十一月,遂乃面翼轸,背番禺。……未隔两旬,果之佛逝。经停六月,渐学声明。王赠支持,送往末罗瑜国,今改为室利佛逝也。复停两月,转向羯荼。至十二月,举帆还乘王舶,渐向东天矣”,又云“住那烂陀寺,十载求经,方始旋踵,言归还耽摩立底。……于此升舶,过羯荼国”,即他往返途中所搭乘的船队都曾路过并停留羯荼国。义净在该书中还提到求法僧无行“后乘王舶,经十五日,达末罗瑜洲。又十五日到羯荼国”,求法僧法振“于是携二友,出三江,整帆匕景之前,鼓浪诃陵之北,巡历诸岛,渐至羯荼”,即无行、法振等人所乘船舶也曾经停羯荼国。

  羯荼是国际商品的贸易场所,亦是多元文化的交融之地。羯荼所处的马六甲海峡,冬季受东北季风主导,夏季受西南季风支配,海水在冬夏两季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流动态势,极大影响了船舶航行,因此,很多船舶都在马来半岛西海岸停留数月,等待季风转向以继续前行或返回,其中便有不少船舶选择停靠羯荼。在停留期间,外国商船与羯荼进行贸易,外国商船之间互换各自所需的商品,羯荼成为国际贸易的中转枢纽。伴随着诸多船舶的停靠,来自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商人纷纷涌入羯荼,共同构成了羯荼多元而丰富的社会风貌,同时也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与相互借鉴。近代以来,吉打地区考古发掘出的中国瓷器、梵文碑刻以及青铜佛像,足以佐证这一观点。

  此外,羯荼国流行佛教,深受印度文化影响。吉打州考古发现的梵文佛经碑铭、佛像等文物即是明证。义净求法往返途中都曾到访羯荼,其中去时停留了4个月,回来时停留了10至11个月,两次停留都比较长,应是得到很好的接待,否则不会停留这么长时间,这也说明羯荼对佛教和僧人的尊重。不过,关于此时期南海羯荼国的佛教情况没有详细的文献记载,我们从义净关于南海诸国佛教状况的整体性描述中略知一二。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有“南海诸洲有十余国,纯唯根本有部,正量时钦,近日已来,少兼余二。斯乃咸遵佛法,多是小乘。……北天南海之郡,纯是小乘”云云,由此可知当时的羯荼国佛教盛行且居主导地位,更进一步地说,羯荼的佛教为小乘佛教,具体为根本说一切有部,受到印度文化的深刻影响。

  最后,羯荼在7世纪末被室利佛逝国吞并。室利佛逝国,又称佛逝、尸利佛逝,兴起于7世纪,逐渐成为南海中的强国,并不断扩张。义净在回国途中曾停留于该国四年,其间完成了《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的撰写,并于武周天授二年(691)派人将两书送往长安。义净在两部书中都提到末罗瑜国,并紧随其后有“今改为室利佛逝也”或“即今尸利佛逝国是”等解释性文字,这说明至迟在691年,室利佛逝国就吞并了位于其西北方的末罗瑜国。但是在提到羯荼国时,却没有表明归属的解释性文字,这表明691年时,室利佛逝国尚未吞并羯荼。不过,在义净回国后译出的《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一书中,在介绍从印度回中国的海上路线时,却提到“从斯两月泛舶东南到羯茶国,此属佛逝。舶到之时,当正二月”,这说明此时室利佛逝国已吞并羯荼。义净应是在回国之前便已获知这一消息,而他是在694年从室利佛逝回国,所以室利佛逝国吞并羯荼发生在691年至694年之间。

  到13世纪时,室利佛逝走向衰落,而满者伯夷国逐渐崛起,成为一个新的强国,并在14世纪时控制了马来半岛,因此,包括羯荼国在内的马来半岛诸多地方又成为满者伯夷国的属地。15世纪初满者伯夷国力下降的同时,马六甲王国迅速崛起,取得马来半岛的控制权,此时期的羯荼国臣服于马六甲王国。1511年葡萄牙攻占马六甲,马六甲王国瞬间崩塌,自此,羯荼国乃至整个马来半岛进入殖民统治时代。从1511年到1957年,羯荼国先后成为葡萄牙、荷兰、英国的领地。

  总之,义净的记载是研究羯荼国历史、重建马来西亚早期文明史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而其精神遗产更是中马两国剪不断的感情纽带。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主席吴恒灿就指出:“今天吉打州和马来西亚民众都不曾忘记义净。”以两国交流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为桥梁,中马双方不断深化和拓展人文交流与合作,增进彼此相知相亲,必能让中马这艘从历史长河中驶来的友谊之船再添动力、行稳致远。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7日 14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