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专家视点】
作者:李德仁、眭海刚(分别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以202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正式施行为重要节点,国家公园监测工作将迈入法治化、常态化新阶段。从实践成效来看,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统筹推动下,《国家公园监测规范》已全面落地,全国统一的监测标准体系基本成型。国家公园感知系统实现多源传感器数据动态汇聚与可视化分析,东北虎豹、大熊猫、三江源等重点国家公园的智慧监测已覆盖核心区域,累计采集生态数据超千万条,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坚实支撑,监测网络在生态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国家公园监测网络建设的核心成果,集中体现在生态保护精细化、智慧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时空智能驱动的天空地水网综合监测体系。国家公园原真性、完整性保护的核心前提,是精准掌握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的时空动态分布。时空智能依托通导遥一体化(PNTRC)架构,破解多源数据时空校准与融合瓶颈,成为体系核心驱动力。通过整合天基卫星、空基无人机、地基机器人、水域监测装备,构建覆盖地表上下、林灌内外、水陆交互、水下延伸的全空间无死角感知“一张网”;依托北斗高精度基准,融合多维数据形成时空一体“一张图”;以物理世界为蓝本构建虚拟映射,实现“以虚映实、虚实共生”的数字孪生时空大数据平台。“网—图—平台”协同联动,构建起全链条、全周期的智慧保护核心技术支撑体系。
强化技术手段,筑牢智慧监测硬实力。为破解国家公园地域广阔、地形复杂的监测难题,技术手段建设聚焦“四化”发力。一是监测立体化,构建天、空、地、水协同的全息感知网络,打破单一监测局限;二是手段多元化,从视觉监测拓展至声音、行为、生理等多维特征捕捉,让数据更具参考价值;三是作业无人化,研发地面移动奔跑、爬树等专用机器人,减少人力投入并提升监测持续性;四是分析智能化,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将海量数据转化为精准的生态决策建议,实现“数据变知识”的跨越。
兼顾精细管理与安全监测双重需求。智慧监测体系的最终价值,在于实现“精细管理+安全保障”双提升。在精细管理层面,通过全要素动态监测,精准掌握栖息地变化、物种迁徙等情况,为生态修复、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在安全监测层面,推行“五找一应急”策略,即找变化、找形变、找异常、找灾患、找目标,结合通导遥一体化技术,实现地质灾害、火灾、非法入侵等风险的早发现、早预警,同时建立多部门联动应急机制,确保突发事件快速响应处置。
国家公园监测网络建设是制度优势与科技优势的深度融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为遵循,以“一张网一张图”为核心,以“四化”技术为支撑,以“双重治理”为目标,我国国家公园正逐步实现自我感知、科学决策、精准干预的智慧化转型。未来,随着监测网络的不断完善,科技将持续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注入动力,为美丽中国建设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7日 0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