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尹俊(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经济教研室主任)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和成色”。深刻理解这一重要论述,对于“十五五”时期继续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1.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农业农村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毛泽东同志强调,“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农民开展土地改革,发展集体经济,大兴农田水利,大办农村教育和合作医疗,对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作出不懈探索。依靠农业农村支持,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邓小平同志强调,“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实施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实现了我国农业的巨大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同时,依靠农村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我国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时代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广大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了大台阶,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民生显著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大贡献,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战略基础。面对外部环境变化给我国带来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一方面,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强化粮食安全保障、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必然要求。“十四五”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稳步向前推进,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首次突破1.4万亿斤,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了粮食安全这一战略基础。另一方面,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推动农业走出去、培育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农产品面临国际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只有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才能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全球竞争格局中把握战略主动。
2.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彰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鲜明特征,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成色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征的集中体现。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惠及亿万农民、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我国人口总规模为140828万人,其中农村常住人口为46478万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口规模不同,现代化的任务就不同,其艰巨性、复杂性就不同,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农村人口规模巨大意味着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大,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禀赋约束。“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是人口大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克服的重大难题。另一方面,农村人口规模巨大创造了人口红利,特别是几亿农民工在城乡之间的流动有力支撑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丰厚的人力资本基础。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立足超大人口规模国情,在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同时,把人口规模优势转化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此外,构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健全农民增收的政策体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财产性收入。2024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34,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促进全体农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赓续中华农耕文明的现代化。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我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并将其同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结合起来,同农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理念结合起来,主张弘扬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风民风。近年来,中央文件多次就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耕文明的传承与保护作出具体部署。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传统村落特色保护区建设,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深入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这都深刻体现出我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既从中华农耕文明中汲取养分,又在实践中赓续中华农耕文明,彰显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的鲜明特征。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近年来,我国通过健全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不断促进乡村生态振兴。2024年,我国种植业农药使用量24.4万吨,比2020年减少了1.5%;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左右,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共享发展机遇和发展经验的现代化。作为文明古国、负责任大国,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始终坚持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共享发展经验。例如,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一过程中我国所提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被世界银行称为“世界反贫困事业最好的教科书”。再如,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持续建立广泛深入的农业合作关系,签署多份农业合作协议,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绿色农业等新的合作领域活力涌现。中国正以开放合作的姿态探索一条兼顾自身发展与全球福祉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路径,既分享中国的发展机遇和经验,也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推动农业合作持续走深走实,惠及各国民众。
3.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建议》对“十五五”时期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重要部署,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我国农业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坚持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突出抓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三个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支持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
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要持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和人居环境舒适度。因地制宜完善乡村建设实施机制,统筹优化村镇布局,推动县域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管护。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以钉钉子精神解决好农村改厕、垃圾围村等问题,加快补齐农村现代生活条件短板,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
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在政策制定方面,要着力提高政策精准性,健全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促进农民稳定增收。补贴类政策要调整优化补贴方式,探索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防返贫类政策要精准施策,向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在政策实施方面,强化价格、补贴、保险等政策支持和协同,形成政策合力。统筹建立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
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加强乡村治理。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设,保障村民享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深化法治乡村建设,确保乡村治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和美德,培育文明乡风,实现乡村生机勃勃、井然有序。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7日 0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