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一线讲述】
当好麋鹿的“专职保姆”
讲述人: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石头沟管理站管护人员 马海波
清晨的白石头沟,晨雾还未散去,我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巡护工作。无人机缓缓升起,屏幕上很快出现那群熟悉的麋鹿身影——它们正在溪边悠闲地觅食,偶尔抬头啃食枝头的野果。看着它们安然的模样,我心中满是欣慰。
记得刚来保护区工作时,山里的路可不好走。巡山全靠两条腿,遇到下雨天,泥水能没过脚踝。每到春季,沙尘天气频发,山林总显得有些萧条。
转机出现在2008年——那一年,大青山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随后,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相继落地:山坡重新披上绿装,山间溪流逐渐恢复清澈,绝迹多年的鸟类、小型哺乳动物也陆续回归。整个保护区的生态系统,一天天变得完整而充满活力。
随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2021年秋天,27头麋鹿从北京和江苏来到白石头沟,开启了它们的野外新生活。我也因此多了一个新身份——麋鹿的“专职保姆”。不过,刚放归那阵子,挑战可不小。
那段时间,我每天天不亮就上山,直到天黑才下山,生怕它们不适应新环境。我提前规划好巡护路线,沿着麋鹿可能活动的区域仔细搜寻,留意每一头麋鹿的精神状态,观察它们是否正常进食、饮水。一旦发现有麋鹿行动迟缓或远离群体,便立刻靠近查看,及时排除健康隐患。
为了帮助麋鹿更快适应野外环境,我和同事还会在冬季食物匮乏时,在隐蔽区域投放苜蓿草、胡萝卜等饲料,但又刻意保持距离,避免它们产生依赖。遇到暴雪、寒潮这样的极端天气,我们更要冒着严寒进山,清理麋鹿活动区域的积雪,确保它们能找到食物和水源。
付出终有回报。最让人欣喜的一刻,出现在2022年春天——当我通过望远镜第一次看到新生的小麋鹿蹒跚学步时,激动得差点掉下眼泪。这是大青山野化放归麋鹿种群成功繁衍的第一代,也意味着我们的努力见到了成效。如今,白石头沟的麋鹿数量已从最初的27头增加到60多头。
随着麋鹿种群的壮大,我们的保护工作也在不断升级。现在,部分成年麋鹿佩戴上了北斗卫星定位项圈,通过电脑和手机终端就能实时掌握它们的位置和活动轨迹。保护区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天上有卫星和无人机,地面有日常巡护和红外相机,形成了全方位的保护网络。除了这些高科技手段,我坚持定期上山收集麋鹿粪便,通过分析这些“健康档案”,及时了解种群状况。
如今的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成为守护内蒙古中部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我积累的数千条麋鹿生存数据,也为北方地区的麋鹿保护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作为保护区700多名护林员中的一员,我深知肩上的责任是什么。随着保护区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我相信,在更科学的保护体系下,大青山必将成为更多珍稀物种的美好家园,这片绿水青山,也必将焕发出更加动人的生机。
(光明日报记者高平、王潇采访整理)
(项目统筹:光明日报记者 赵斌艺)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7日 0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