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用科研守护生物多样性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用科研守护生物多样性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17 04: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一线讲述】

用科研守护生物多样性

讲述人: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科科长 郭瑞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13年来,我和同事们踏遍保护区的每一个山头,全年近一半时间都在野外开展监测工作。去年,我们实施了全国首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扩区申请,使清凉峰保护区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扩区方式成功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华南梅花鹿是浙江省旗舰物种,是我们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更是我投入心血最多的“珍稀物种”。初到保护区时,救护繁育基地里仅有7头被救护的华南梅花鹿。扩大围栏、改善栖息环境后,种群数量逐渐增加,但这还远远不够。

  2019年,保护区启动了全国首次华南梅花鹿野外放归试验。我们为华南梅花鹿佩戴了特制的“项圈”,通过实时定位数据和图像,密切追踪它们在野外的生存状况。截至目前,我们已成功完成7次放归,86头华南梅花鹿在适宜栖息地“安家落户”。如今,保护区内的梅花鹿种群数量已达370多头。

  野外科研工作既需要专业知识,也离不开细致观察。现在正是采集华南梅花鹿粪便样本的好时候。通过对粪便样本的分析,我们可以掌握保护区内华南梅花鹿的遗传状况。但采集工作并不轻松,记得有一次巡护时,我发现了一堆还冒着热气的华南梅花鹿粪便,立即返回保护站取采集管。谁知回来时粪便竟不翼而飞——原来是被屎壳郎“捷足先登”了。像这样与屎壳郎“抢粪”的趣事,在我们的工作中时有发生。

  野生动物的警觉性很高,稍有风吹草动就会迅速隐匿。为了更好地开展监测保护工作,我们构建了野生动物综合监测体系,让保护区既有“千里眼”,又添“顺风耳”。目前,保护区每平方公里都配备了至少1台红外相机。今年4月,我们在千顷塘区域布设了首批50台声采仪,这些设备能够360度全方位录制环境声音,鸟啼蛙叫虫鸣,甚至是华南梅花鹿在不同行为下发出的叫声,都能一一收录。现在已成功采集到华南梅花鹿的警惕声、成年雄性梅花鹿求偶时的叫声等珍贵资料。“千里眼”与“顺风耳”相辅相成,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动物习性,解决更多的科学问题,为我们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在这一综合监测体系的支持下,我们已先后记录兽类和鸟类12目25科50种,发现并发表中国瘿蜂科昆虫新种20余种,还发现了3种浙江新记录鸟类。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核心在于提高公众意识。我们的工作不仅在于守护山林中的野生动物,更要积极传播生态保护理念。我们走进校园开展科普课程,组织公众参与自然体验活动,让更多人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村民曾告诉我,因为梅花鹿会啃食庄稼,大家曾十分讨厌它们,甚至有人盗猎。但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村民的观念已发生转变。梅花鹿吸引了众多游客,当地依托优美景观发展起农家乐和民宿,村民收入也因此增加。这不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实写照吗?

  (光明日报记者陆健、光明日报通讯员蒋玉红采访整理)

  (项目统筹:光明日报记者 赵斌艺)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7日 07版)

[ 责编:李卓凝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