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北京11月16日电(记者崔兴毅)宇宙线是来自外太空的带电粒子,主要成分为各种原子核,被称为传递宇宙大事件的“信使”。宇宙线能量分布图上有一个关键转折点,形状酷似人的膝盖而被称为“膝”,其形成一直是待解之谜。
16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发布我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观测发现的最新成果:黑洞吸积驱动的微类星体是银河系中强大的粒子加速器,可将宇宙线加速至“膝”及以上的高能量,为揭示黑洞在宇宙线起源中的作用提供重要观测证据。中国科学院院士、“拉索”首席科学家曹臻表示,这些发现不仅揭示宇宙线起源的关键机制,也为理解黑洞系统的极端物理过程开辟了新途径。
处于双星系统中的黑洞,凭借其强大的引力不断吞噬伴星的物质,在这个过程中,部分物质会以喷流形式被喷射出来,这种有吸积也有喷流的黑洞就是微类星体。“拉索”首次系统性地探测到来自五个微类星体的超高能伽马射线,结合“拉索”精确测量出的宇宙线能谱,研究人员发现产生这些伽马射线的粒子能量正处于宇宙线能谱的“膝”区。这表明,银河系里存在多种粒子加速器。微类星体具有明显高于超新星遗迹的加速极限,能达到“膝”的能量门槛,成为高能宇宙线的新来源。
近70年前发现“膝”后,科学家曾猜测“膝”为加速源天体加速能力极限所致,但要真正理解这个问题,必须精确测量宇宙线各成分的能谱及各自的“膝”,然而长期以来,这一测量被认为不可能完成。
“拉索”巧妙利用其强大的地面观测装置,采用多参数测量技术成功筛选出大统计量的高纯度质子样本,从而精确测量其能谱,精度媲美卫星实验。“拉索”的新结果与AMS-02(安装在国际空间站上的大型高能粒子探测器)测得的低能组分、“悟空号”测得的中能组分一起,揭示了银河系内存在多种类的加速源,每一类有各自独特的加速能力和能量范围,而“膝”正是产生高能组分的源的加速极限表现。
“拉索”此次新发现不仅为解决困扰学界近70年的“‘膝’区成因”难题迈出关键一步,也为理解黑洞在宇宙线起源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观测证据。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的国际研究团队完成,相关论文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英文版)和《科学通报》(英文版)上发表。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7日 08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