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冰雪热”遇上“非遗热”,真燃!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冰雪热”遇上“非遗热”,真燃!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2-05 03: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一线讲述】  

  【编者按】

  在冰上“滑”龙舟、在那达慕体验雪地赛马、在查干湖冬捕、在阿勒泰来一场古老的毛皮滑雪比赛……当“冰雪热”遇上“非遗热”,你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们欣喜地看到,“非遗+冰雪”正展现出丰富的形式和样态,一个个有特色、有创意、有趣味的活动,让这个冬天活力非凡、“燃”动四方!

  本期特别邀请四位“非遗+冰雪”领域的工作者,分享他们的思考与实践,探讨如何让非遗在冰雪经济中焕发更大魅力。

“冰雪热”遇上“非遗热”,真燃!

游客在吉林松原市查干湖第23届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上观看冬捕。新华社发

冰上龙舟:给龙舟穿上“冰鞋”

讲述人:辽宁凌海市文旅局副局长 佟荣铁

  多年从事民间传统文化与技艺保护工作,我深感非遗的魅力和潜力。今年,借着承办2025年辽宁首届海洋冰雪节的机遇,我们沿着创新“非遗+”的思路钻研,将赛龙舟和传统冰车结合起来,想到了“冰上龙舟”这个新点子——给龙舟穿上“冰鞋”。

  制作前,我们与金属锻造师傅共同研究,反复打磨设计方案:保留龙舟船头装饰、船身下方附上栩栩如生的雪花形冰刀、船桨改成柱状、底部镶上金属底板和抓地钉……一个个奇思妙想,使龙舟成品与冰雪主题完美呼应。

  不久前,锦州市“先锋杯”职工冰上龙舟公开赛激情开赛。伴着铿锵震耳的击鼓声,龙舟在冰面上飞驰,看得人热血沸腾。游客在感受龙舟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也见证了传统非遗在冰天雪地中的新玩法与新活力。

  此外,我们还搭建起锦州非遗互动演示、体验教学平台,不少游客在这里“打卡”体验。这些不仅释放了“非遗+”的文旅潜力,还让地方非遗得到了更好保护与传承。

“冰雪热”遇上“非遗热”,真燃!

游客在黑龙江哈尔滨中央大街上游玩。新华社发

  从划龙舟到“滑”龙舟,丰富的是文化载体,打开的是文旅市场。非遗与冰雪的创新交融、南北方文化的精彩“牵手”、地域特色文化的充分激活……我们深知,只有打破文旅深度融合的难点,才能让“非遗+冰雪经济”从“网红”变成“长红”。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探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形式,将多彩的非遗元素融入多样的冰雪活动中,让更多人尤其是年青一代了解和喜爱非遗,享受和热爱冰雪世界。同时,我们将打造特色冰雪文化旅游品牌,构建体育、文创、住宿等多个产业协同发展的链条模式,助推文旅市场全要素蝶变升级。

冰雪那达慕:让草原的冬天“热”起来

讲述人:内蒙古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总经理 白建平

  那达慕,蒙古语意为游戏、娱乐,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那达慕大会每年八月前后举行,包括摔跤、赛马、射箭等项目。如今,内蒙古各地推出冰雪那达慕系列活动,让那达慕从夏天延伸到了冬天。“非遗+冰雪”正在让草原的冬天沸腾起来,往年草原上的“一季火爆”,正慢慢成为“四季精彩”。

  冰雪那达慕,可以从一场酣畅淋漓的雪地赛马看起。你瞧,一位位身着蒙古族传统服饰的赛马手迎着凛冽的寒风,驰骋在无垠的雪原上。马蹄过处,雪雾四起。火热的赛事也编织着一段段赛马手与冰雪的不解情缘。

“冰雪热”遇上“非遗热”,真燃!

人们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的城市越野滑雪公园参加冰上龙舟比赛。新华社发

  除了火出圈的赛马,“草原上的冰壶”——冰上沙嘎,也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沙嘎,即羊踝骨。掷沙嘎是草原人民喜爱的传统游戏,冰上沙嘎是传统沙嘎游戏的创新发展。在冰上沙嘎比赛中,参赛者每一次挥臂弹射,都伴随着沙嘎与冰面清脆的撞击声,不少游客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冰雪那达慕,当然少不了乌兰牧骑。这个冬天,乌兰牧骑演员将舞台搬到了冰面,他们以天空为幕,以冰面为台,演绎着草原的儿女情长和英雄史诗。高亢激昂的歌声与悠扬动听的器乐演奏声交织,点燃了现场的气氛,让游客在冰雪世界尽情感受艺术的“温度”。

  看完演出,还有涮肉等着大家。一口口巨大的铜锅矗立在冰面,鲜嫩的牛羊肉在锅中翻滚,香气四溢。游客们围炉而坐,品尝草原涮肉、手抓肉、烤全羊、奶豆腐等草原美食。热气腾腾的食物为冬日增添了暖意,升腾的烟火气中,草原文化也融入其中。

  冰雪那达慕让我们的冰雪旅游更受欢迎了。“以前觉得内蒙古的冬天就一个字——冷!来了后才发现,原来这里冬天的活动这么丰富多彩,今年没玩够,明年冬天我还想来。”一位游客这样告诉我。

“冰雪热”遇上“非遗热”,真燃!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赛马场,当地群众在进行姑娘追表演。新华社发

  冰雪与非遗的融合,为内蒙古文旅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新的一年,我们将持续探索非遗与冰雪融合的新模式,让冰雪那达慕更加出新出彩。同时,一体推进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等全业态发展,广泛开展群众性、表演性、竞技性冰雪运动,精心举办各类冰雪赛事和特色赛事,向世界展示内蒙古的独特魅力。

查干湖冬捕:感受非遗与冰雪的激情碰撞

讲述人:吉林松原市查干湖冬捕第二十代渔把头 张 文

  吉林查干湖第23届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开幕当天,“万尾鲜鱼出玉门”让湖面再次沸腾。每年冬天,全国各地的游客都会来这里,共赏“冰湖腾鱼”的壮观景象。今年新雪季,查干湖特别打造了冬捕体验、冰上综合比赛等活动,游客们可以在此享受冰雪乐趣、感受非遗魅力。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渔猎部落,我们这里延续着千百年来传统的捕鱼方式,形成了查干湖冬捕文化。2008年,查干淖尔冬捕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我见证着查干湖冬捕的日益火热,感受着非遗与冰雪的激情碰撞。

  20世纪80年代,我就成了查干湖的渔工,跟师父学习冬捕技术。那时冬捕主要是为了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但是湖里的鱼很少,打上来的只有一些野生的小杂鱼。1992年,我们决定科学投放鱼苗。1995年,查干湖的胖头鱼喜获丰收。也是在那一年,我正式成为渔把头。

  2002年,查干湖首届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举办。刚开始举办冬捕节时,主要就是祭湖醒网等传统仪式。后来我们在保留传统习俗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挥渔猎文化和冰雪资源优势,推动非遗与冰雪的融合,加入查玛舞、滑雪、冰车、雪雕、马爬犁等更多项目,让游客在体验冰雪乐趣的同时,也能尽情领略非遗的魅力。

  查干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游客也越来越多。虽然我们都知道机械化捕捞能提高效率,但为了保护查干湖这一湾清水,我们一直坚持用最原始、最古老的人工凿冰、冰下走网、马拉绞盘的方式进行冬捕。这样做不仅保护了环境,还成为吸引游客的独特亮点,更传承了查干湖的渔猎文化。同时,我们一直坚持投放鱼苗,控制渔网的网眼大小,让查干湖里的鱼越来越多。

  查干湖冬捕给这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我们雇用周边的农民参与冬捕打网、胖头鱼打包发货等,按工种付酬,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收入,周边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好。眼瞅着查干湖的景色越来越美,旅游越来越热,自己的生活也越过越甜,大伙儿的干劲儿,那个足呦!

  如今,渔把头的接力棒交到了我徒弟手上,但我始终牵挂着这片冰面。希望年轻人能继续守护和传承好我们的非遗,推动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擦亮查干湖这块“金字招牌”。欢迎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查干湖欣赏渔猎文化、品尝美味佳肴,享受这份大自然的馈赠,期待年年有鱼、年年有余。

马皮滑雪板:“活化石”有了新活力

讲述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马皮滑雪板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斯兰别克·沙合什

  在我的家乡阿勒泰,冬季寒冷且漫长。齐腰深的大雪,让出行变成了难事。哈萨克族马皮滑雪板在这种环境中应运而生。它以松木为基材,底部覆盖成年马小腿外侧的皮毛,是我们狩猎、出行的重要工具,已在这片雪原穿梭了上万年。

  这种马皮滑雪板,也叫古老毛皮滑雪板,是阿勒泰特有的珍宝,也是再现人类最早滑雪活动的“活化石”。我从14岁起便跟随父亲学习制作马皮滑雪板,如今年过七旬,越发感受到马皮滑雪板制作技艺的珍贵。

  随着日子越过越好,家乡的牧民们逐渐搬出深山、不再狩猎,需要在雪中穿行的场景越来越少,马皮滑雪板变得鲜有人问津。难道要眼睁睁看着这门技艺“失传”吗?那些日子,我时常为此焦虑不已。

  2005年,在阿勒泰市汗德尕特蒙古族乡,人们在敦德布拉克洞穴的彩绘岩画上,发现了古人脚踏短制马皮滑雪板,在万年前的茫茫雪原上滑雪狩猎的场景。后来,经过多学科专家学者研讨论证,新疆阿勒泰是人类滑雪起源地。一时之间,天南海北的游客纷至沓来,滑雪、赏雪、玩雪……阿勒泰冬季旅游火了起来,马皮滑雪板也迎来了转机,挖掘、抢救、保护等一系列措施落地实施。

  在前不久举行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届冬季运动会群众古老毛皮滑雪比赛上,我看到选手们脚踩马皮滑雪板,手持木质雪杖,在银装素裹的雪道上纵情飞驰。这场景,让我热泪盈眶!

  如今,马皮滑雪板不仅有了新的活力,还为家乡发展带来了强劲动能。国内外游客在阿勒泰除了参与各类滑雪活动外,也可以体验和探寻这里的滑雪文化,喜欢马皮滑雪板的人越来越多。马皮滑雪板也从传统狩猎工具逐渐成为滑雪运动器材与文化收藏品,成为阿勒泰递给世界的一张名片。

  在政府的帮助下,马皮滑雪板在滑雪场、机场、火车站等场所有了展厅,我也有了一间自己的马皮滑雪板工作坊。我们创新推出了迷你滑雪板和各类手工艺品,还搞起了直播。每到冬季,来自各地的订单络绎不绝,村里乡亲们的腰包越来越鼓!

  还有件事让我打心底里高兴——我的两个徒弟快要“出师”了!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这项古老而珍贵的技艺能够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郝泽华、刘勇、高平、王潇、任爽、赵明昊、靳昊、孙金行 光明日报通讯员 陈韵如、王馨雨、芦猛、王梦琳)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05日 07版)

[ 责编:孙琦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