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各抒己见】
作者:颜芬(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高校美育课往往较受学生欢迎,但是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也有一些课程沦为“水课”“学分课”。如何提升高校美育吸引力?光明日报《教育周刊》此前曾做过深度探讨。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在人格塑造、陶冶情操、完善素质等方面都发挥着关键作用。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以来,学校美育已取得长足进步与显著成效。艺术课程作为学校美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迎来繁荣发展的历史机遇期——2022年印发的《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高等学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管理,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2个学分方能毕业。2023年年底,教育部再次就美育工作印发文件,提出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教育部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各地各校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管理机制,提高美育课程开课率,全国已有87.6%的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
尽管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但总体来看,美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环节,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公共艺术课程作为高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目前仍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难题需破除。
美育育人价值仍需强化。高校公共艺术课是美育育人价值“落地生根”的重要载体,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存在认识偏差,简单将艺术课等同于“技能教育”。学校常会出现“重理轻艺”“重数轻质”等倾向,更重视专业课教育,而将艺术课置于从属地位。教师教学实践易沿用老套路、旧模式,侧重艺术理论的讲解或技能传授,忽视对艺术的鉴赏、体验、实践,更缺乏审美情趣的诠释、价值判断的引领等。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审美的主观期待,学生内生动力不足、上课只为修满学分,艺术课美育效果大打折扣。
艺术课管理考评有待完善。目前,很多高校尚未成立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构,或只成立了类似机构但管理相对松散,对公共艺术课缺乏统一顶层设计与科学管理。艺术课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有待健全,缺乏有效考核及监督,教学效果全靠教师个人自觉。艺术课本就是对学生审美认知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但因其育人成效难以量化,缺乏评价方案,在绩效考评体系与教师主观认识上易被边缘化,不利于高校艺术课高质量发展。
师资与教学资源需整合。“坚持面向全体”是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但实际工作中,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院校难免存在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如艺术类院校、综合型高校会比理工类院校拥有更多艺术课程资源,发达地区院校比欠发达地区院校拥有更多文艺实践资源。公共艺术课过度依赖优质师资,优质课程“一课难求”,难以满足全体学生的美育需求。教学和实践环节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常存在“因人设课”“因人授教”现象。以声乐课为例,有的教师直接“移植”音乐专业的教学目标,或是擅长什么教什么,教学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美育功能难以实现。
用好艺术课开展美育实践,是对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提出的客观要求,更是关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
回归美育本位,强化协同设计。高校需从更高站位出发,回归“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初心,从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的目标出发进行课程整体设计。以跨学科方式将艺术课与科技、环境、社会等领域相结合,将美育融入整体课程体系。广泛调动和充分利用校外艺术教育资源,与文化机构、艺术团体等加强合作,共建美育实践基地,推广普及音乐、戏剧、舞蹈等高雅艺术进校园,同时鼓励学生艺术实践活动深入社会,如组建学生艺术团利用寒暑假开展艺术宣讲、艺术普及、社会美育、文化调研等,实现协同美育。
完善体制机制,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艺术课教师在教学工作量计算、职称评审等方面设计成长通道,制定专门的教学质量评估方案,提高教学过程性评价比重。优化考核评价标准,支持艺术课教师提供艺术社团指导、课外活动、课后服务等,并将其纳入绩效评估体系,激发教师积极性。遵循艺术教育规律和人之于美的感受的客观规律,按照“必修课+限定选修课+艺术实践”模式设计阶梯式课程链,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师素质与能力培训,组建专兼职教师教学团队,由艺术专业教师制定教学大纲、掌舵教学方向,开展集体备课教研,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提升教师专业与教学能力。
整合课程资源,推动跨界融合。整合“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课内课外”课程资源,开发优质数字课程,支持打通校际课程互选平台,实现学生跨校选修美育课程。开展校际合作,尤其是发达地区院校和欠发达地区院校可实现影像化、网络化的教育资源超时空共享。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1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