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岁朝清供图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岁朝清供图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2-14 05: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胡容尔

  清晨,推开画室的门,未散的檀香与松烟墨的气息交织出缕缕暖意。冬阳斜斜地穿过窗棂,揉出一片漫漶的光晕。

  先生立于案前,狼毫悬腕,正在勾勒一枝南天竹的叶脉。即将完成的这幅《岁朝清供图》铺展在花梨木长案上,瓶花与果品在其间错落生长。

  岁朝,即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岁之始。清供,即置于案头供玩赏的物品摆设,诸如花果、书画、盆景、文具、古玩等,是生活情趣的体现。岁朝清供,‌为中国传统的绘画题材,寄托着人们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景。

  画中的青瓷梅瓶颇为惹眼。这只仿汝窑的冰裂纹花瓶,釉色以淡墨层层渍染,瓶口微微左倾,似是被斜插的梅枝压弯了腰。虬曲的老梅,自左上角凌空劈下,焦墨皴擦出的枝干,如篆书笔意,苍劲处可见飞白,湿润处晕出苔痕。梅是冬天的骨头,那些半开的花苞,也带着铮铮之气。

  佛手与香橼,总在冬至前后摆上我家案头。画中那只佛手微微绽开,先生偏爱用赭石调藤黄,在瓣尖留一线月白,像是晨露凝在佛指。香橼的艳黄果皮,裹着朦胧的绿意,与瓶身的釉色互映。南天竹的红果最是惊艳——朱砂里掺了胭脂,点点猩红缀在墨叶间,让人想起新嫁娘鬓角的珊瑚簪。

  画面右下角甚是热闹。两枚柿子圆润如灯笼,表皮布满薄霜,趁湿在柿蒂处点一滴浓墨,那柿子便似要坠到纸外。窗外雪落无声,画上的柿子却红得浓烈,仿佛要把所有未尽的祝福,都酿进岁朝。石榴裂开一角,玛瑙般的籽粒密密匝匝,粉红色的果皮,隐约透出流水的光泽。记得一年中秋夜,我们并肩坐在故乡的老宅天井,剥开石榴,那些籽粒宛如天上的星斗。此刻,画中果实沐着旧时月色,恍惚间,像有银河在宣纸上流淌。

  综观整个构图,好似听见古琴曲调的起承转合。梅枝如游龙自左上潜入,佛手若惊鸿向右上腾起,两条动势线在瓶口交汇,气韵又被南天竹的垂枝轻轻拢住。从瓶颈处穿过的梅梢,瓶足旁掩映的石榴叶,皆是“笔断意连”的巧思。最空灵的,当属瓶内的一枝水仙,淡墨勾出纤薄花瓣,花心点一粒雌黄,叶片以葱绿没骨画出,仿佛能看见清水在青瓷瓶里晃动的波纹。

  梅枝后还藏有一只蓝雀:不过指肚大小的身形,淡墨劈出翅羽,一点花青点睛,正歪头啄食虚空中不存在的米粒。“清供不止供物,还要供一段生机。”先生说这话时,南天竹的红果仿佛在风里轻轻摇晃,如跳动的火花。他又说,清供图里最要紧的是“留白处的声音”。原来,那些留白都是在等待——等待春水漫过青瓷,等待新雪落满老枝,等待某个人在画前听见时光剥落的轻响。

  如今,这幅画挂在书房北墙,画里画外的清供静默相对。

  有一天,雪后初霁,阳光将瓶中新插的梅花疏枝,投影在画中的梅枝上,叠成双重花影。那一刻,我恍然悟出,所谓清供图,就是把四时风物、天地光阴,都供奉在笔墨之间,作画者的心绪,已化作梅瓶里的泉水,滋养着纸上亘古长青的春天。

  汪曾祺说:“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一幅幅岁朝清供图背后,是岁月流淌中的欣然自得,以及对人间烟火的深深眷恋。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4日 15版)

[ 责编:王文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