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关注大国工匠培养】
光明日报记者 晋浩天 邱玥
编者按
如何吸引更多学生走上成为技能人才之路,并朝着大国工匠的目标稳步迈进?良好的职业前景与广阔的发展平台无疑是重中之重。为了铺就畅通无阻的技术技能人才发展通道,各级各类利好政策不断出台。
从2022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将原有的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从五级延伸为八级以来,“新八级工”政策效应的影响,让职校生们看到了更加光明的前途——通过努力,在专业领域做到精深,他们也可以成为特级技师、首席技师……
本期,我们继续关注大国工匠培养,深入探讨职业院校该如何让学生真正将政策机遇转化为成长动能,对职业生涯作出清晰规划,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与持续发展力。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职业中专汽车运用与维修实训厅内,老师正在指导同学们进行汽车发动机故障的排查与维修。王将摄/光明图片
进入高职院校后,天津小伙周维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时常感到迷茫。直到今年年初,他看到媒体对国新办举行的“技能成才 技能报国”中外记者见面会的报道,会上多位世界技能大赛金牌选手分享了他们的成长故事,这让周维受到强烈震撼:“原来,把一门手艺练到极致如此荣耀!”
那之后,周维开始密切关注大国工匠的成长故事。“比如说高磊,他才27岁,就已经破格晋升为中国冶金科工集团首席技师了。他获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焊工选拔赛二等奖、2024年内蒙古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焊接项目金牌,是内蒙古最年轻的‘北疆工匠’‘技能大奖’获得者,并成立了以他本人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
催人奋进的故事读了不少,周维又产生了新的困惑:“从一名学生到大国工匠,这一路绝非坦途。我该如何做好生涯规划,不断提升自己,一步步靠近这个目标?”
这同样也是摆在职业院校面前的一张考卷。立足技能特点,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校需要克服哪些现实难题,又该从何发力?
提高生涯规划能力,突破职业“天花板”
“职业规划”“生涯教育”,是被大学师生频繁提及的词汇。在江苏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陈鹏看来,做好职业院校学生的生涯教育更为重要。“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职校生的发展体现出更明显的专业性、阶梯性、接续性,每个环节都不能缺失或跨越。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应成为每一位职校生的必修课。”
浙江工业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晓表示,由于职校生培养过程更加突出职业能力和岗位实践性,所以其职业路径便较早锚定于特定技术领域,其发展则依赖于“技术精进—岗位适配—等级跃迁”的连续性。例如,“新八级工”制度下的晋升通道,要求职校生精准把握每个阶段的技能标准、认证节点与能力缺口,这与高校学生“宽口径”就业后逐步明确职业方向的发展模式截然不同。所以,相较于高校学生更广泛的通识教育基础,职校生职业发展窗口期较短,需要在入行初期就形成清晰的“技能成长地图”。
在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芜湖市繁昌区芜湖机械工程学校赛点,中职院校学生在参加数据中心搭建与运维项目比赛。肖本祥摄/光明图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优化就业创业服务,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渠道。“对职业院校来说,优化就业创业服务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要扎实提升职校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总督学池云霞坦言,职校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可控性、可预见性,也更为清晰,学生通过提高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制定行动计划等规划能力,可以更超前、更精准地规划个人职业发展。
“制造业升级催生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职校生不仅要掌握操作技能,还须具备设备智能化改造、工艺流程优化等能力。若缺乏科学的职业规划,容易陷入‘重复性操作工’困境,错失向高技能岗位发展的机遇。”刘晓团队调查发现,具备明确职业规划的职校生,其技能证书获取效率提升了40%左右,岗位晋升周期缩短了2~3年。“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是帮助职校生突破职业‘天花板’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其能否在产业变革中实现技术能级跃升。”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学生冯如博深知职业规划对于职校生的价值与意义。去年,他获得了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金奖、河北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金奖。“参加全国职业规划大赛的那三个月,我渐渐‘读懂了’课本里的知识如何应用于实践,也明白了职业规划对我们的发展有多重要——它能让我们少走弯路,以最快速度走向预期目标。”
“学校构建了一支由就业导师、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组成的‘三师’指导队伍,对我们成长成才助力良多。”冯如博介绍,就业导师凭借丰富的职场经验和对就业市场的敏锐洞察,为学生提供精准的求职策略与职业规划建议;专业导师立足学科前沿,深挖专业精髓,助力学生夯实专业基础,提升专业素养;企业导师则带着企业一线的实战经验与最新行业动态走进校园,让学生提前了解职场规则,熟悉工作流程。
破解结构性矛盾,有效融合职业规划与专业课程
做好职业规划与生涯教育,职业院校还面临哪些挑战?
根据调研,刘晓总结出职业院校职业规划与生涯教育面临的三重结构性矛盾:“第一是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错位。目前,60%以上的职业院校仍采用通用型规划课程,未建立与区域重点产业、‘新八级工’标准对接的课程体系,导致规划指导脱离实际岗位发展路径。第二是师资能力断层。目前,我国职业院校80%的教师来源于应届毕业生,缺乏企业实践经验,难以为学生提供基于真实技术场景的职业发展建议。根据我们对某省的调研,仅有23%的职校教师能准确解读‘新八级工’制度下的技能认证体系。第三是校企协同机制缺失。尽管政策强调产教融合,但企业参与规划教育的深度不足:仅15%的职校建立了企业导师全程参与的职业规划机制,学徒制往往难以落地。更关键的是,‘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导致职校生在规划初期就面临动力损耗。某职校跟踪数据显示,入学时明确技术发展路径的学生占比不足30%,两年后该比例下降至18%,折射出教育系统未能有效抵御外部环境对职业信念的冲击。”
池云霞对此表示认同:“职业院校职业规划课程虽已纳入必修课程体系,但主要由思政教育相关人员讲授,教师队伍体系化、专业化程度仍有较大差距。同时,职业规划与专业课程学习也尚未形成合力。职业生涯规划是基于专业大类的规划,是针对行业、企业、岗位的规划,但目前职业规划多为理论内容、课堂讲解,缺少与专业课程学习的有效融合。”
陈鹏进一步剖析,部分职校将职业规划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就业教育,多停留在如何提高就业率、提高就业技能等短视行为,尚未从学生终身职业发展、阶梯性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进行规划教育。“这也导致部分职业院校在与企业合作时,不够重视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比如,一些企业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大国工匠、技能大师手把手指导的力度不足。”
结合产业、企业需求,系统化、全方位指导生涯规划
受益于学校完善的职业规划服务体系,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师范学院毕业生潘怡不仅顺利完成学业、考取教师编制,还在导师陪伴下快速度过职业适应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其中的关键在于学校为每位学生都设计了成长档案,从学生入校开始,全程记录学生学业与能力发展,通过成长档案,导师们能及早引导学生树立规划意识、及时解决学生发展困惑,真正做到‘一生一策’‘一班一策’‘一专业一策’。”该校就业处处长戴艳介绍。
“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确实很重要。”刘晓认为,这一体系需做到“三维一体”——第一维度是建立产业需求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与本地产业链深度绑定的模块化课程,将“新八级工”标准拆解为可量化的阶段目标。第二维度是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可实施教师企业实践学分制,专业教师每年应进行累计不少于两个月的企业研修,同时建立企业技术骨干驻校授课机制。第三维度是构建全周期成长支持系统,从学生入学开始建立数字化职业档案,整合技能竞赛、证书考取、实习表现等多维度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提供个性化发展建议。
池云霞建议,要分年级、分阶段、分层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指导。“同时,应完善行业企业资源深度参与的保障机制。挖掘行业企业先进管理经验和成功案例,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学生职业成长。按照专业大类将大国工匠、劳动模范、企业技术专家纳入职业生涯规划企业导师库,形成契合行业企业需求、支撑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型生涯咨询机制。”
陈鹏将转变对职业规划教育的理解视为根本之策。“职业院校应从助力学生终身职业发展的长远立场认识这一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对实习生在专业技能、职业使命等方面的全方位指导,提高学生从事技能劳动的职业价值感与荣誉感,引导他们从内心认可技能岗位,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留得住、做得好、有发展、能成功。”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15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