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郜 喆(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讲师)
编者按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了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特魅力,是人类最古老的的文明之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秉持“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天下大同”的理念,把大一统视为“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本期,我们邀请学者就此展开讨论。
在一般认知中,“大一统”往往是政治权力集中的代名词。然而,回顾此理论的源头——《春秋》学,我们可以发现,“大一统”的背后乃是“公天下”的精神。“大一统”出自隐公元年《春秋公羊传》:“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它是对《春秋》“五始”中“王正月”的解释。其中,“正月”指的是历法中的一年之首月,人们使用王者制定的历法,代表了天下人对天子政教的服膺,是故“王正月”象征着“大一统”政教格局的开端。在汉代《春秋》学中,王者之正月覆盖天下,并不具有不言而喻的正当性,它以“三统说”为前提。在此学说中,历时状态下的三代王者各有一种“正月”,共时状态下的天下之中又同时存在着三种“正月”,故有“三统”。因此,时王之统乃为彰显天下中的一统,故为“大一统”。辨析“王正月”成立的逻辑,我们既可以明确古人理解“大一统”的本意,又可发掘其背后的“公天下”精神。
“三正”之月与“王正月”的确立
在《春秋》学中,“王正月”意谓从“三正”之月中选取一月作为时王历法之首月。董仲舒是西汉《春秋》学之翘楚,他在《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中详细阐述了“三正”之月的形成。所谓“三正”之月,指的是夏历正月、十二月、十一月。正月之时,日月合朔于营室之宿,北斗星斗柄指向寅位,万物“萌达”,其色为黑;十二月之时,日月合朔于虚宿,北斗星斗柄指向丑位,万物“始芽”,其色为白;十一月之时,日月合朔于牵牛之宿,北斗星斗柄指向子位,万物“始动”,其色为赤。三者与自然时间相反,分别是连续三个朝代历法的正月,故为“三正”。
于是,依据每月物象之色,每个朝代依次为“正黑统”“正白统”“正赤统”。不仅是正月,每一统之朝代,亦有相应的礼器制度以彰显其统:“正黑统”之朝,其朝服、衣冠、乐器、车马、旌旗、牺牲皆为黑色;“正白统”之朝,以上器物皆为白色;“正赤统”之朝,以上器物皆为红色。每一统的器物颜色皆要与其统之色符合,如此一来,每一朝代居于何统则显而易见。
王者将本朝之统的颜色布满各种器物,并不是向世人夸耀自己的统治,而是向上天告知自己的统治已经开始:“古之王者受命而王,改制称号正月,服色定,然后郊告天地及群神,远追祖祢,然后布天下。”王者之统色法物象之色,物色之变皆源于天道的运转,故王者之统亦来源于天命。因此,新王在郊祀时以己之统色回禀上天,表明其统治的正当性正是天道。而在例行的礼乐活动中,所有物件也都与正统之色相合,以合天命。因此,新王受命之后要改易正月与服色,这便称为“改正朔,易服色”。
每一个朝代的统治都要经历“改正朔,易服色”的过程,方可宣告新政权的正式开始。因此,“王正月”仅指时王之正月,其后若有新王受命,便会出现新的“王正月”。换言之,没有哪个朝代能够始终葆有天命,垄断历史。王朝德运式微,新的正统必将产生,这体现了“王正月”在时间秩序中的公共性。
“存二王之后”与“公天下”
除了时间上“王正月”的递禅,天子亦应通过“存二王之后”的方式,将前二代王者之统,保留在天下之中。董仲舒以为,经典中的王者皆会“存二王之后以大国,使服其服,行其礼乐,称客而朝”,将前二代王者的后人封以最高的公爵及最广的方百里之地,并任其按本朝之统的物色行使礼乐。例如,商汤受命为“正白统”,“亲夏故虞”,将舜、禹的后人封于大国;周文王受命为“正赤统”,“亲殷故夏”,将禹、汤的后人封于大国。《春秋》亦是一代,其受命为“正黑统”,“亲周故殷”,将汤、周文王的后人封于大国。在《春秋》的大国中,只有“王者之后”可称为“公”,同于天子三公,可谓诸侯中最尊之爵。东汉郑玄在《驳五经异义》中言之甚明:“言所存二王之后者,命使郊天,以天子礼祭其始祖、受命之王,自行其正朔、服色。”二王之后是时王之客,与天子共存在大地之上,甚至可以行使天子之礼。此即《春秋》学中的“通三统”之说。《礼记·礼运》亦云:“杞之郊也,禹也;宋之郊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杞、宋二国皆可郊祀始祖,异于其他诸侯。
“通三统”保证三代王者之统皆存于天下,故汉人多强调此学说背后的公共价值,如西汉刘向说:“王者必通三统,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也。”“三统”并见体现了天命的公共性,“二王之后”的存在使得天下人皆知天命不专于一家。对此,谷永又说:“方制海内非为天子,列土封疆非为诸侯,皆以为民也。垂三统,列三正,去无道,开有德,不私一姓,明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谷永之言直接将“三统”之法等同为“公天下”之法。值得注意的是,他强调天命不私于一姓,即在“家天下”的时代中,诸如“三统”之法的内核依然是“公天下”的精神。这也说明“家天下”与“公天下”并不是完全相悖的概念,“家天下”提供了展开政教的基本框架,“公天下”则是其背后的基本价值。因此,王者若无道,无法承担“公天下”的使命,亦应被天命黜退。汉昭帝时,眭弘便引董仲舒“虽有继体守文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之言,谏言昭帝“求索贤人,禅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顺天命”。正是要求天子遵循天命,禅让帝位,并自居“二王之后”的爵位。
此外,除了以方百里之公爵保存前二代王者后人外,天子还要将“二王后”前五代的王者黜退为“帝”,如商汤要“绌唐谓之帝尧,以神农为赤帝”;周人“改号轩辕谓之黄帝,因存帝颛顼、帝喾、帝尧之帝号,绌虞而号舜曰帝舜,录五帝以小国”。帝之后人的存续与“二王后”不同:“绌三之前曰五帝,帝迭首一色,顺数五而相复。”五帝以五行相生的次序排列(木、火、土、金、水),如商汤时神农为赤帝、帝尧为末;周文王时轩辕为黄帝、帝舜为末。汉人多以帝之德同于天而高于王,为何在封国时,德卑之王为大国,德尊之帝反而是小国呢?对此,董仲舒解释说:“帝,尊号也,录以小何?曰:远者号尊而地小,近者号卑而地大,亲疏之义也。”在自然的历史时间中,帝比王更为久远,帝者之迹也少于王者之迹,故二者有远近、亲疏之别。所以五帝邈远,其后只为小国,奉祀其祖,不可以也不可能“服其服,行其礼乐”,与“二王之后”有着显著区别。如此一来,类似“通三统”,天子封五帝之后亦称作“昭五端”。
五帝之后虽为小国,但也加强了天子政教的公共性。所以,董仲舒说:“三统五端,化四方之本也。”天子即位,必依“昭五端,通三统”之法分封帝王之后,天下诸侯才会服膺时王政教,接受“王正月”。因此,夏、商、周三代王者国都不同,但受到天下人的景仰,其地皆可称“中国”。董仲舒又言,“三统五端”是天子“统天下,朝诸侯”的“端要”。这便说明,王者只有妥善安排前代王者的后人,才可以达成“大一统”的政教格局。
“王正月”背后的公共性
总结而言,《春秋》“王正月”的逻辑,在时空秩序的层面上体现了“大一统”的公共性。在时间层面上,“三正”之月的递禅,揭示了天命的不断变化。王者需要确立其自身的统系,彰显一统以呈现本朝的天命。在空间层面上,同一片时空中存在三个王者之统。一旦时王之统遭到人们的质疑,二王后的存在就会形成一种威胁。王者若修德,挽救民心,便可重获天命认可;若失德无道,时王亦会成为二王之后。二者互为表里。因此,“王正月”的书法贯穿古代,凸显天命“唯德是亲”的公共性;“大一统”也塑造了古代王朝存在的基本形态,在历史中影响深远。
《春秋》“为汉制法”,汉代官方也曾更改历法、服色,寻找王者之后、并予以爵位土地。然而,西晋之后不再“改正朔”。历史中的“王者之后”,其规模远非《春秋》规定及董仲舒解释的“存二王后”之法可比拟。后世王朝虽大多承袭了汉代的政治习惯,但“三统五端”难以在现实中成为“化四方之本”的法则。不过,溯及源头,汉代《春秋》学的“大一统”仍部分塑造了古代王朝政教的公共性,在历史中影响深远,在古典思想中闪烁着光辉。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8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