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品位”“品味”辨析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品位”“品味”辨析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18 03: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杜翔(中国社会科学院辞书编纂研究中心副主任、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在日常语言使用中,“品位”与“品味”是一对常容易混淆的词语。不少人以词性来对二者进行区分,认为“品位”是名词,常用“高品位”“有品位”;而“品味”是动词,一般不作为名词使用。其实,“品味”也可用作名词,重要的是这两个词有更深层的含义区别。词语的选用重在精确表达语义,而不以用例多寡判断正误。

“品位”“品味”辨析

图1

“品位”“品味”辨析

图2

  我们先考察“品位”的语义。《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第7版释为“图1”①〈书〉指官吏的品级;官阶。②矿石中有用元素或有用矿物含量的百分率,百分率越大,品位越高。③泛指人和事物的品质、水平:高~的蚕丝|节目的艺术~较高|他的谈吐很有~。

  《现汉》第1版只有义项②。第3版增加了义项①,此为古语词,如唐代贾岛的《吊孟协律》诗中“才行古人齐,生前品位低”,现代罕见使用;义项③为义项②的泛指义。笔者查检《人民日报》数据库发现,“品位”共6329条数据,因“品位”有“品级”义,跟“高”“低”搭配最多。其中,“高品位”1004例,“品位高”440例;“低品位”233例,“品位低”86例。如:

  (1)为了易于熔炼,只选用品位高的富矿石,而把大量品位低但有开采价值的贫矿石弃置不顾。(1953年10月14日) (2)除了大量生产国内外畅销的高品位生丝以外,工厂还设计有蛹油浸出车间。(1956年7月14日) (3)中国是人才的富矿,只要不死守住一个坑口,处处可以开掘到新的高品位的“干部资源”。(1984年3月20日)

  “品位”的典型用例为矿产资源,如例(1),也用于别的产品,如例(2)。20世纪80年代开始,用于精神层面的事物,如例(3),把人才比喻为矿产资源,反映了语义引申的过程。

  《人民日报》数据库中“有品位”有257例,最早用例在20世纪90年代。如:

  (4)她将为此做出努力,把更多的有品位的作品奉献给女性。(1994年3月8日) (5)客厅里、卧室里摆上一盆插花,有品位,上档次,大家都爱买。(1997年2月6日)

  “有品位”只用于精神层面,跟“品位”语义虚化的时间一致。“有品位”指“品位高”,用于评价。正如《现代汉语八百词》在“有”字条所指出的:“‘有+名’可受‘很、挺、最’等程度副词修饰,表示评价。”“有些名词跟‘有’结合,不用程度副词,也能有程度深的意思。”

  我们接着考察“品味”,《现汉》第7版释为:【品味】①“图2”尝试滋味;品尝:经专家~,认为酒质优良。②“图2” 仔细体会;玩味:他经过细细~,才明白了那句话的含义。③“图1”(物品的)品质和风味:由于吸收了异味,茶叶~大受影响。④“图1”格调和趣味:~高雅。

  《现汉》第1版只有义项①。第3版增加义项②③。第5版增加义项④。《人民日报》数据库中,“品味”共3738条数据。如:

  (6)会喝茶的人能从一杯茶水中品味出是西湖龙井还是黄山寿眉。(1961年10月26日) (7)春儿仔细品味这几个字,觉得真有份量。(1961年6月25日) (8)山地产的苹果皮薄肉脆,着色力强,含糖量高,比平地产的苹果品味更好。(1964年11月14日) (9)聚集在天后广场的上万观众,仔细欣赏中原客家歌谣的品味和风格。(1980年7月1日)

  以上4个用例分别对应《现汉》的4个义项。大致看来,可分为两组义项,义项②是义项①的语义虚化,义项④是义项③的语义虚化。细究起来,义项②和义项④之间也有语义联系。如:

  (10)古代散文,字少意浓,留给读者无穷的品味。(1986年2月5日) (11)盲目的从众心理大大减弱,取而代之的是自己独有的读书品味。(1988年9月14日) (12)服装流行趋势将日益突出个性化,更加讲究个人品味。(1992年4月13日)

  例(10)和(11)中“品味”的动作对象分别是“古代散文”“书”,用于宾语的位置,转化为名词,也就是实现了义项②到义项④的转化。例(12)的语义则更倾向于义项④,跟名词“情味、趣味”归为一类了。

  20世纪90年代开始,“品味”可以跟“高”“有”搭配。按照时间顺序,这种用法是在“高品位”“有品位”这种已有词语框架下产生的,同时也受到“趣味”的常见用法“高级趣味、低级趣味”的类推影响。如:

  (13)随着小品的走红,一些品味不高、生活基础不厚、练贫嘴而又苍白的小品也不时出现。(1992年2月15日) (14)出版界也根据市场需求推出了大批有品味、格调高、实用性强的图书。(1994年2月1日) (15)读书更大的作用是改造我们的大脑,让我们成为一个智慧的人,善良的人,有品位的人。(2023年4月21日) (16)乡村短视频,有乡味更要有品位。(2023年11月27日)

  比较而言,“品味”指个人的体验,侧重表达审美意义上的品鉴力;“品位”指社会地位和层次,侧重于客观的社会评价。以上4个用例中,前两个是“品味”,后两个是“品位”,在句法位置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不做有意区分,也可以视为两者能够通用。

  《光明日报》近期刊发的《普通话学习的三个维度》一文,恰巧就用到了这两个词语,为我们辨析二者的异同提供了范例。该文第三个小标题为“讲得‘美’,做到意趣盎然有品味”,在正文中作者提到:“普通话是一种独特且极富魅力的文化符号,气息、语流、腔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气质和风貌,情感、韵味、张力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格局和气度。”其中,“气息、语流、腔调、情感、韵味”等词语的语义侧重在“味”,因此小标题“有品味”不用改为“有品位”。该文还有“品位”的用例:“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是质量与品位、艺术性与典范性的有机结合。他们既是普通话的使用者,更是传播者、示范者。”这里的“品位”与“质量”并举,重在表达播音员的示范作用,使用也是合适的。

  “品位”“品味”原有语义不同,在一些相同的格式中发生语义混同,这是同义词产生的常见情形。同义词运用时如需加以区分,可参照其原有语义辨析不同的侧重点。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8日 05版)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