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嘉州古城岁月长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嘉州古城岁月长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5-02 04: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邓有根

  古时筑城,或依山形水势以扼要津,或循卦象以求冲合。这是古人在探寻如何与自然相生,更承载着他们对安定祥和生活的美好期望。

  乐山,古称嘉州,地处巴蜀大地西南角,为岷江、青衣江与大渡河三江汇流之处。这里山川秀丽,历史悠久,自古便是蜀地的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清嘉庆《乐山县志》载:“山水之胜,蜀曰嘉州,水陆要冲,滨江无瘴。背负三峨,襟带三江,孤清秀绝,为蜀冠冕。”三江环绕虽托出秀丽风景,带来舟车便利,吸引商贾云集,但也使这里屡遭水患。

  嘉州先民伴水而居,为挡御洪水,东周时期已筑有城墙。唐代海通禅师在城墙对面的凌云山凿出乐山大佛,并雕凿群像,以庇佑来往舟客和一方生民。南宋时期嘉州古城凭江阔城坚,让蒙军铁骑数十载难以向前。目前所存城墙多为明清时所筑,坚固美观,设计精妙,既抵御洪水,又便于水运交通。

  嘉州古城的建筑就地取材,多使用本地的红砂岩石料,颜色赭红,历经岁月洗礼,艳丽而古朴,故有“红石城”的俗称。城墙随地势从城市的最高处高标山蜿蜒而下,形如凤展两翼直接江岸,因此又有“凤城”的雅号。古城的外城沿江修建,城堤合一。登临城头,三江入眼,大佛在前,山河多娇。嘉州古城的独特色彩和绝美风景,总会让每个走进古城的人难以忘怀。数次途经嘉州古城的苏轼,许下了“颇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的美好心愿。在嘉州通判任上的陆游,也曾登高览景,流连忘返,并用“闲凭曲槛常忘去,欲下危梯更小留”表达对嘉州美景的赞美,更以“此身不负负嘉州”与苏轼作穿越时空的应和。

  千百年来,嘉州古城多次遭洪水肆虐,也几经兵燹。屡坏屡修的嘉州古城墙,象征着不屈的抗争精神,寄托着人们对安宁和平生活的渴望。

  离拱宸门约百步,是乐山“八一九”空袭死难同胞纪念碑。1939年8月19日,在日军36架战机的密集轰炸下,三分之一的乐山城被摧毁,居民伤亡5000多人。其中,西迁乐山的武汉大学教职员工及家属、学生、校工死伤30余人。人们蜂拥到最近的城墙脚下,然而坚固的城墙没能抵挡住炮弹的轰炸和火焰的灼烧,生灵罹难,城墙崩塌。此后不久,在军民的共同努力下,嘉州城墙得以修复。

  时光荏苒,如今的乐山,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江堤更加坚固,内城更加繁华,几千米的城墙和十余个城门得以保留。人们登上城墙,抚摸带着历史遗痕的红色墙砖,步行到临江的城墙下,在大渡河边感受身后江城的厚重与挺拔。城门旁的小吃摊、城墙根的老茶馆、城墙上拍照的游客,构成了乐山充满烟火气的风景。

  仍记得2020年8月,乐山又一次遭逢水患,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漫过城墙,城内一片汪洋。面对洪灾,市民转运有序,生产生活迅速恢复。洪灾过后,城外凤洲岛、老江坝、大佛坝等多个存在安全隐患的临江村社的数千居民被整体转移,妥善安置到了地势更高、更加安全的乐山内城,开启了新的幸福生活。

  嘉州古城墙见证了乐山从古至今的沧桑巨变,也承载着无数乐山人的记忆与情感。如今,它正为乐山增添别样的姿彩,也将继续守护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繁荣与祥和。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02日 07版)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