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价值意蕴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价值意蕴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02 03: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王军旗(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并鲜明提出“四个要”,其中之一就是“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党领导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和理论升华,蕴含着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在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聚焦增强意识形态凝聚力、服务于民族复兴伟业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价值意蕴。

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价值意蕴

游客在新疆伊犁霍城县薰衣草农场游玩。新华社发

  1.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时代发展现实境遇来看,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为破解这一矛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把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民精神富有作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重中之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新时代新征程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具有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等特点。具体来说,从精神体验层面来看,表现为对多样文化消费、艺术审美体验等方面的需求;从精神成长层面来看,体现为希望通过终身学习提升认知水平,追求稳定和谐的心理秩序以及内在人格的丰富完善;从精神获得感层面来看,表现为对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渴望,包括成长获得感、社会认同感等方面;从精神追求层面来看,呈现出对充盈的道德世界、坚定的信仰世界等方面的需求,追求人生价值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因此,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价值意蕴归根到底是回应人民群众在精神领域的美好期盼。通过文化润心工程和数字文化惠民服务,提升文化供给的普惠性和精准性,使高品位精神文化产品成为滋养心灵、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重要资源;通过思想文化建设,使主流价值引领与多样文化需求有机契合,使人民形成适应新时代新征程发展要求的精神信仰、价值观念、道德风貌、文化自觉。当人民群众在文化消费中体验到精神愉悦感和高品质精神生活的满足感,在终身学习中实现精神境界的跃升,在创造精神财富中获得价值认同,就会拥有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开拓进取的主动精神、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进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愿景的信心。

  2.坚守精神世界独立自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精神世界的独立自主是坚守文化主体性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的提出蕴含着对实现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独立自主的追求,即对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的传承与发展。只有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培育人民群众独立自主的精神品格,将文化自信深度浸润于民族精神血脉与文化基因之中,培育形成奋发进取的精神气象与开放包容的文明姿态,才能确保人民群众始终保持政治坚定性,提升自身的战略定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持续呈现出思想观念空前活跃、价值理念深度碰撞的鲜明特征,社会成员在思想认知层面展现出更为显著的自主判断、多样选择、动态调整和个性差异等时代特点。与此同时,西方国家正以智能化、碎片化的新型渗透方式进行价值输出,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以更隐蔽的方式渗入文化场域,侵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一旦人们掉入精神依附的陷阱,就容易丧失精神主权,从而被他人左右。当精神支柱瓦解,再强大的物质基础也难以维护国家稳定。因此,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实现精神世界的独立自主。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卷中,信仰、信念与信心始终是推动个体成长与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以信仰、信念、信心充盈人民精神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作为一种实现了崇高性、真理性和现实性内在统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以其对资本逻辑的深刻批判和对人类解放的科学论证,为人民美好精神世界提供了稳定的价值锚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反映了人民的集体意愿,能够唤起人民的情感意志,激发出矢志不渝的精神力量。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将人民群众凝聚成一个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崇高目标而结成的共同体。因此,要以马克思主义信仰凝心铸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领航导向、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凝聚力量,使人民群众从精神上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进而实现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独立自主。

  3.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涵养民族精气神的丰厚沃土,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体现了全体中华儿女独特的精神标识,凝聚了各族人民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团结奋进的共同期盼,是整个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认同、价值追求、情感取向的呈现。

  文化认同是精神家园的坚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做到命运相连、荣辱与共,是因为有中华文化为其提供的认同基础。历史反复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文化融合力,始终滋养着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价值共识为精神家园的构筑指引方向。文化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观认同,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共同认可的“最大公约数”,有着鲜明的民族底色,是凝聚中华民族共识的价值表达。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前进方向,才能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和价值理念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础。

  情感归属是精神家园的温度源泉。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与价值共识最终会升华为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情感归属。这种情感归属包括个体层面的心理依赖、集体层面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特质的信仰,它表现为“同一民族的人感到大家是属于一个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走进新时代,这种情感归属表现为对中国梦的集体向往,能够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4.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显著优势

  从中国式现代化维度看,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价值追求体现为促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协调,协同推进物的全面丰富与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理想状态的实现归根到底要靠生产力的发展,但精神是“自由个性”的灵魂,人的精神解放和对理想的追求构成精神生产力的动力系统,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内在要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高度统一。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推进人的现代化,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性超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追求物质的增长,还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旨归。我们党注重对人民美好精神世界的培育,强调人本质上是文化的人,而非“物化”的人,既追求物质条件的改善,也要求人民在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向现代化的转变,注重人民“幸福指数”的提升、“精神生态”的和谐以及生命意义的实现,不断激发和满足人民的社会性和精神性等更多维度的、更深层次的内在需求,促进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高度统一。我们党既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又加强文化强国建设,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充分激发社会活力,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决防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使人民群众在创造更高品质物质生活的同时,精神生活也更加绚丽多彩。当人民群众在精神追求中实现自身价值,中国式现代化便展现出其最根本的优越性,使社会进步真正服务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进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2日 06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