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韩业庭
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近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乌兰察布、鄂尔多斯等地举办。漫瀚调《天下黄河》、怒族民歌“哦得得”《儿歌》、乐清撞歌《对鸟》、塔吉克族民歌《古丽碧塔》、长阳山歌《薅草锣鼓》……这些从田间地头、灶边炕头生长出来的民歌原本是最贴近生活的声音,每一首歌都是对一方水土的深情告白。可如今,人们却感觉它们是那样的陌生。传统民歌该如何走进现代生活,实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找到与生活的结合点
民歌是源自生活的艺术。不管是山歌、田歌、渔歌,还是樵歌、牧歌、船歌,都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作的,正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让民歌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张天彤认为,让民歌以未经任何雕琢的状态在现代社会传唱下去不太现实,应适时而变。
以此次民歌节参演作品为例,不管是汕尾渔歌,还是侗族大歌,抑或是壮族嘹歌,演唱者大都对歌词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翻译,同时夹杂着一些方言或少数民族歌词。“我们曾尝试用母语原汁原味地演唱,但观众听不懂,后来改用汉语演唱,效果好了很多。”谈起演唱羌族传统民歌《花儿纳吉》的经验,来自四川阿坝的羌族歌手英中旺吉表示,传承传统民歌须在“求变”中进行。
民歌是植根于生活的艺术语言,只有贴近生活,才能传唱开来。五河民歌是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表演形式为唱和白口,兼有独唱、对唱、说唱、小演唱等,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不同于传统五河民歌的内容,《摘石榴》是为配合新中国第一部法律《婚姻法》的宣传而创作,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不满父母包办婚姻,追求自由恋爱和美好生活的故事。多年来,《摘石榴》一直在皖北地区传唱,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薛胜友是五河民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此次民歌节上《摘石榴》的演唱者。在他看来,自由恋爱依然是今天生活中的重要主题,所以《摘石榴》传唱了70多年,依然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如今,年轻人的婚恋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育儿压力、高额彩礼等,如果这些问题能在民歌中得到反映,民歌定能收获更多年轻观众。”薛胜友说。
开辟新舞台
过去,民歌的舞台在田间地头,人们一边插秧拔草,一边传唱。今天,民歌的舞台到底在哪里?
“从宏观层面看,近些年,我们举办全国非遗曲艺周、中国原生民歌节等活动,努力为传统音乐类非遗搭建宣介平台,以增强其可见度、影响力。”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胡雁说。
“从微观层面看,将民歌从田间地头搬到现代演艺舞台上,是传承民歌的重要方式。”张天彤说。本次民歌节,无论是开闭幕式演出,还是集中展演和走基层惠民演出,都搭建起了现代舞台,并配以现代乐器伴奏以及多媒体视频、情景表演等,让民歌的魅力得到完美彰显,也给观众带来了余音绕梁的艺术享受。其实,这样的舞台还有很多,比如各种音乐会、演唱会、每年的春晚等,都给民歌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不过,在舞台上演唱民歌跟在田间地头演唱民歌不同,需要从填词、编曲到制作、编排,对民歌进行艺术化、舞台化转化。
专业性舞台的观众毕竟是有限的,要想让民歌走进现代人生活,需要更多地跟民众接触,文旅融合为此提供了绝佳机会。敕勒川草原旅游度假区、大黑河军事文化乐园、塞上老街、将军衙署博物馆、乌素图杏花谷、昭君博物院、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老牛湾黄河大峡谷、响沙湾景区……此次民歌节的演出活动,多选择在文旅场所举办,旋律一响,游客立刻围了上来,不用组织,不用引导,民歌的魅力自然而然地扎进了游客心里。
本次民歌节以“我们一起唱民歌”为话题,主办方发动各大新媒体平台开设话题、搭建专区,鼓励台上演员、台下观众和广大网友在线上交流互动,还根据展演节目精心打造专属歌单,精准推送给关注和喜爱传统音乐的网友。平时,民歌手们除了线下演出,在网上开播的也不在少数,一场直播甚至能吸引上百万人观看。线上“第二舞台”的开辟,为民歌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开辟出新的路径,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爱民歌、学民歌、唱民歌氛围的形成。
找到新传人
金沙江下游船工号子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江净乐今年85岁,是本次民歌节参演队伍中年龄最长者。民歌节期间,他在舞台上带着5位徒弟展示着号子的激昂。像江净乐一样的传统音乐类代表性传承人,是传承民歌的重要力量,可传承民歌不能仅靠传承人。原因有二:一是数量不够,传统音乐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目前仅有475人,即使加上省、市、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数量也不多;二是在民歌艺术化、舞台化的过程中,很多传承人力有不逮。“将目光投向高校是培养民歌新传人的一条路径。”张天彤说。
此次民歌节上,结合壮族三声部民歌与壮族嘹歌特色创作的《诶嘿》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这首歌由壮族嘹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陆顺红与“梢丽组合”共同演唱。“梢丽”在壮语中是“漂亮姑娘”的意思。“梢丽组合”的四位青年歌者(刘海嘉、潘婷、姚启媛、韦新琳)均毕业于艺术院校,并且都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她们把高校作为传承民歌的主阵地,将民歌活动当作传播民歌文化的新舞台,在原生民歌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实践。比如,姚启媛因材施教,让嗓音好的孩子专攻民歌演唱,让指法灵活的学生主攻器乐;韦新琳在学校开设民歌美育课程,教学生从原生民歌中洞察一地风土民情;潘婷和刘海嘉在引导学生掌握传统唱法的同时,格外注重在创作中融入现代音乐元素。
民歌传承不仅是把民歌“唱下去”,还涉及民歌的整理、研究以及民歌理论建构等,这更离不开传承人之外的力量。此次民歌节的参加者,除了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歌者,还有来自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在此次民歌节期间举办的传统音乐可持续发展交流对话活动上,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杨玉成介绍,经过多年研究实践,他的团队已探索出基于“套路”的口头传统逆向重建的新路径,这将为传统民歌的传承带来新思路。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4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