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论点摘编】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赋予网络媒体新的发展空间,历史虚无主义传播因变而变。继续筑牢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防火墙”,首要的是把握智媒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新特征。
传播主体模糊性与目标受众精准化。在过去,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需要依赖某些非政府组织物色相关人士,使之成为西方“普世价值”的“传声筒”,此种操作方式成本高、效率低。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使得信息生产者、传播者和接收者三重身份可以实现不同切换。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鼓吹者无须亲自下场,其借助训练出的人工智能助手或“机器人”就可以编辑创作独特“风格化”、虚无化的短视频,并实现在社交媒体上的公开传播;另一方面,借助算法加持,通过分析通信、金融交易和社交媒体等数据,能够精准识别潜在目标群体,并结合年龄职业、文化背景乃至浏览习惯、认知偏差、情绪状态,定向传输甄选内容。人机协同催生出的这种历史虚无主义新型传播生态,通过制造“信息茧房”,目标投递更“精准”,较之于传统传播方式危害性更大。
传播内容隐晦性与传播媒介可视化。智媒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媒介以图像、视频、符号为主,呈现出明显的可视化特征。从信息源看,除了传统的历史文艺著作和影视剧,动漫、网络游戏、虚拟现实技术乃至表情包、虚拟形象等非语言符号的数字化重构开始扮演传播“主角”,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直播间成为“主场”。历史虚无主义鼓吹者还可以凭借人工智能驱动的开源系统,多模态识别文字、图像、视频中的情绪倾向和行为模式,并整合暗网交易、移动支付等数据技术,炮制与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阶层分化、地域冲突等各种社会风险相关的历史叙事等,间接劝诱受众悬置或消解整体历史认知。
传播话语中性化与传播意图极端化。历史虚无主义鼓吹者倾向于伪装成超越利益之争的局外人,以所谓“中性”的数据、图表、图像来“实证”历史,以“有图有真相”“不言自明”来“品评”历史,达到降低读者戒备心、增强迷惑性、渗透不良价值的目的。历史虚无主义鼓吹者操控图像加工、图像认知、个体与图像的意识互动及图像的情感动员机制,在图像的生产环节、语义表达和意义阐释中掺入更多主观价值,使之成为新型意识形态操控的符号载体。此外,借助图像进行“表演性”批判,妄图消解文化认同和主流意识形态,建立有利于其观点传播的话语和价值体系。
《史学理论研究》2025年第2期,韩炯、李永辉撰文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8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