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谈文绎史】
作者:朱美禄(贵州财经大学中文系教授)
“燕子不巢破屋”,是我家乡的一句俗语。需要说明的是,这句话有歧义,既可以理解为燕子不居住在破巢里,也可以理解为燕子不在破屋里筑巢。在我的家乡,这句话表达的是后一种意思。
其实,燕子并不排斥自己的破巢。宋代梅尧臣《新燕》一诗说:“将补旧巢缺,不嫌贫屋归。”吴芾《和经仲春日即事》一诗也说:“花开旧树香仍在,燕葺破巢功未成。”至于旧巢,燕子更能接受。唐代王维《春中田园作》一诗道:“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武元衡《归燕》一诗也道:“还同旧侣至,来绕故巢飞。”可见燕巢虽然破旧,但经过修葺,燕子仍能处之泰然。
燕子真正排斥的是在破屋里筑巢。究其原因,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为了规避风险。因为破屋无人居住,常有蛇、鼠与野猫出没,它们对巢中燕子的安全构成了致命威胁,燕子自然得远害全身。第二是对良好环境的需求。破屋漏风漏雨,不适合燕子寄住;有人居住的房子,既能遮风挡雨,又拾掇得比较干净。正如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一样,“燕子不巢破屋”,也是生存智慧的体现。
“燕子不巢破屋”这一现象,在古典诗词中多有反映。唐代朱庆馀《题王侯废宅》诗道:“古巷戟门谁旧宅,早曾闻说属官家。更无新燕来巢屋,唯有闲人去看花。空厩欲摧尘满枥,小池初涸草侵沙。荣华事歇皆如此,立马踟蹰到日斜。”王侯旧宅破败荒凉,以至于燕子拒绝筑巢其间,诗人不禁对世间荣枯感慨不已。方干《废宅》一诗也道:“主人何处独裴回,流水自流花自开。若见故交皆散去,即应新燕不归来。”宅子被废弃,故交风流云散,燕子便不再来筑巢了。这些诗歌表明,“燕子不巢破屋”,乃古人刻画废宅的常见表达方式之一。
王谢堂前话平生 丰子恺/绘 图片由作者提供
“燕子不巢破屋”,还是理解相关古诗词的一把钥匙。唐代刘禹锡《乌衣巷》一诗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关于王氏,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谢氏再造晋祚,“一门四公,江左无双”,足见王谢家族是东晋时期最显赫的高门大族。然而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王谢家族终究在南朝时期败落了。假如说野花与夕阳,还是对环境凄清进行渲染的话,那么“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两句,则是对王谢家族败落的有力凸显。而“燕子不巢破屋”,就是理解这一主题的关键。为何在王谢堂前筑巢的燕子,飞入了寻常百姓之家?我们不妨这样理解,王谢家族衰败,房屋成为陋室空堂,燕子便弃之不顾了。这首诗写得高妙,后来宋人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一词道:“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周邦彦用词体重新演绎刘禹锡的诗意,但未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以致流于一种变相的剿袭。
根据“燕子不巢破屋”的意蕴,还可以对相关古诗词作别开生面的解读。宋代宰相词人晏殊《浣溪沙》词道:“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这首词,从意象上看,富贵气十足;从情感上审视,则含有深沉的喟叹与隐忧,因而显得极富张力。根据“夕阳西下几时回”和“无可奈何花落去”之类的表述,很多人认为这首词表达的是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叹。前人确实说过:“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谁复在?”将这些表述与这首词进行互文性考察,这样的理解当然不无道理。但是,根据“燕子不巢破屋”进行解读,这首词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句,表明了创作这首词时的晏殊仍然身处高位、家境优渥,然而盛极必衰乃无法逃脱的自然法则,有朝一日燕子不来,那就意味着家道败落了。“小园香径独徘徊”,正是晏殊内心充满隐忧又无可奈何的表现。所以综合起来看,这首词在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喟之外,还有对荣华富贵难免衰败的深深忧虑。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很多人远离了自然,根本就不知道有“燕子不巢破屋”这一现象,更遑论洞悉其背后的意味了。这种隔膜,无疑会妨碍人们对相关古典诗词的理解。所以生活在今天的城市中,人们有必要深入生活,深入理解源于生活的民间俗语包含的智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古典诗词背后的含义。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8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