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学书心得】
作者:薛帅杰(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
书法教学是一种传承。自毕业以来,我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书十多年,教师这个身份已经渗透到骨子里。尽管如今不可能再回到三尺讲台,但教书育人的那颗心始终还在,源于此,工作之余,传道授业,享受着教学相长的快乐。而书法研究与书法教学的经历,又促使我不断思考有关书法的问题,其中就包含学书的一些心得。
王维诗三首(行书) 薛帅杰
我认为书法必须临帖,这是书法学习与进步的基本保证。临帖讲究上手,同一本碑帖,不同的书法学习者临习时,有的上手较快,有的上手较慢,有的根本无法上手。书法临帖上手,是逐渐实验、逐步调整、逐一匹配的过程,只有匹配上适合自己、容易上手的碑帖,才能手随心转、心手相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曾临习过不少字帖,但有两种字帖,临习起来得心应手,一是行书米芾手札,二是隶书《石门颂》,于是我便决心在其中寻求个人书法风格的突破。
书法有碑帖之分,书家有碑派帖派之别。书法师法的对象不同,书法进步的曲线也不尽相同。单一习碑者与单一习帖者的书法进步曲线是有所区别的。以笔者观察,精于习碑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往往会写得越来越好,换言之,习碑者的书法水平与年龄增长一般是成正比的。然而,单一习帖就未必如此,单一习帖者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时会在年龄的某一阶段达到最高水平,然后开始下行,出现越写越不如从前的情况。单一学帖者若想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须采用碑帖融合的办法,以避免抛物线式的反转。通常认为,篆书、隶书、魏碑属于碑学的范畴,端楷、行书、草书属于帖学的领域,书家从篆书、隶书、魏碑中选一种书体,从端楷、行书、草书中选一种书体,二者同时训练,齐头并进,更有利于长远发展。
当你以帖学为圭臬,以“二王”为标杆,书法临习的范围与创新的视角就只能在帖派中打滚翻转;而当你以碑学的思维去审视书法,以碑学打破帖学封闭性的角度看待碑学价值时,书法临习的范围与创新的路径就逐渐开阔起来;而当你以新出土的书法文献审视书法,并把这些古人可能从未见过的遗迹转化为借鉴的元素、催化的酵母时,个人书法风格裂变的路子就更加广阔。这是书法审美认知的局限性和扩展性。甚至,我们还应该跳出书法看书法。之前我在高校工作,主要从事书法研究、书法教学、书法创作,那时,我的眼里只有书法。当入职美术馆之后,眼界一下开阔起来,我开始把书法放到大的美术类别中去考量,并以书法篆刻为基点,对馆藏古代绘画的题跋与印鉴进行了逐一考释,对画家书法也有了更为客观的理解,还借用书法功底进行绘画创作,且在绘画题款中拓宽自己书法创作的风貌。
娴熟的书写技法需长时间的大量训练促就,而格调、气息与内蕴则要通过读书与修为方能获得,这是一个长期内化的过程。当代书法以技法为尚,却大多止于法、困于技。一个人天天写字不读书,犹如“只顾低头走路,不会抬头看天”。潘天寿先生有一段关于绘画与读书时间如何分配的劝诫,值得学书人借鉴:“一天到晚画画,确不是办法。陆(俨少)先生安排是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但三分写字,同学一定不会接受。我想三分读书,一分写字,五分画画,一分其他就好了。画跟画理是分不开的……理论要与实践结合起来,互相启发,才会有进步……画画,不单是技巧的问题,有各方面的关系,一天到晚画,手要滑了。要多读书,又要用心地读。”读书指引书法创作的方向,读书提高书法审美的境界,读书驱散书法困惑的迷雾,读书摆正书家所处的位置……就写字人而言,读书一向是非常重要的。
如今,当代书法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同质化的倾向,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展览体”。年轻人通过数次入展获奖得到自我提高与社会认可,是值得提倡的;但过度痴迷入展获奖,甚至以入展获奖为业,则是需要反思的。如今的入展获奖作品大多停留在临创转化的层面,与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书法创作还有一定的距离。入展获奖是投稿者之间相比脱颖而出,而有理想的书家应该与古人比,把自己的书法作品放到古代书法作品中去比照,放在中国书法史的天平中去衡量。
在事务繁多的情况下如何保证书法学习的时间与效率,成为书法学习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在古代,纯粹的书家极其少见,即使在当代,仅仅以练字为业、卖字为生的书家也是不多的。通常情况下,书家是由其他工作所支撑的,或为博物馆、美术馆、文联、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或为大中小学以及科研院所的教员,或为公职人员,有的全天上班,有的阶段性上课。对于这样的情况,挤时间练字就变得尤其重要。身边的书友有不少挤时间练字的例子:有的早上六点起床开始练字,练完字之后再去上班;有的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练手,坚持不懈;有的紧紧抓住晚上的自由时间,疯狂书写;还有更勤奋的,出差都带着笔墨,见缝插针加强技法训练。练字可以依托毛笔和纸墨,也可以在无笔无纸无墨的状态下进行。梁同书《频罗庵论书》曰:“帖教人看,不教人摹。”看帖是练字的另一种方式,在工作之余,手捧字帖,用心品读,也是一种修炼。“行画空、坐画地、卧画被”,这是无笔无纸无墨练字的最高境界。常常看到一些书家,手总是在空中不停地划来划去,这是一种“职业病”,有此情形者,说明此书家已经把随时练字生活化与常态化了。
书法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书法领悟具有阶段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书家对于书法的认识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甚至出现相左的情况。如今我已接近知命之年,以上有关书法的认知,算作这一年龄阶段的学书感悟吧。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3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