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论点摘编】
概念体系的建构是学科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从知识生产路径和知识建构集成来看,任何国家的政治学概念体系建构都有其自身的内在机理。一方面,当代中国政治学概念体系要实现系统化的知识生产,就必须在知识生产原理层面把握好体系化的层级结构、概念间的逻辑关联和结构化的知识传播;另一方面,当代中国政治学概念体系与政治学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之间是同步展开、相互影响且共同促进的,由此形成了不同价值导向的知识生产结果。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要在实现对中国问题和中国现象有效解释的基础上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贡献,其背后的知识逻辑是以发掘普遍适用的概念和理论来回应政治知识跨情境效度的问题,进而实现自主性的知识生产。而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则是要在摆脱西方政治学话语霸权的前提下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标识性概念,其背后蕴含的话语逻辑是立足于中国政治实践来实现本土化的知识生产,从而在与西方国家对话交流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影响力的话语主动权。因此,当代中国政治学概念体系在与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互动中形成了以知识逻辑的自主性和话语逻辑的本土化为中心的知识生产向度,反映了知识生产结果的不同取向。
基于知识逻辑的自主性概念体系。概念体系的知识生产首先涉及对知识本身的理解。通常意义上,知识是人们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获取、积累和传递对世界的理解而形成的,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概念、理论、命题、范式和方法等。对于中国政治学而言,“本土”与“外来”之间的知识张力始终贯穿着中国政治学概念体系的知识生产过程。根据知识的生成逻辑,当代中国政治学概念体系的建构经历了从外来概念引入到本土概念提炼再到概念体系化建构的历史进程,实质上也是一个逐步实现自主知识生产的阶梯化过程。从知识体系的建构视角看,当代中国政治学概念体系内源于中国的历史经验、文化传统与当代实践,是坚持以发现中国问题为研究起点,通过回应和解决中国问题来建构为广大学者和民众所认同或接受的知识集成。这一知识内源性特征决定了当代中国政治学概念体系须将基于知识逻辑的自主性作为知识生产向度,要在国家主体层面形成对中国特有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现象的自主性解释,以应对政治知识在不同情境中的效度问题,实现与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有机互动。与此同时,以自主性为面向的当代中国政治学概念体系并不是封闭、孤立的,而是要为全球知识生产作出应有贡献,不断发展具有一般意义和普遍适用的政治学知识体系。
基于话语逻辑的本土化概念体系。话语作为概念体系在实践中的表达形式,是切实发挥概念体系现实影响力的核心要素。一般来说,话语是人类表达和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决定和支配人们言语、思想和行为的潜在逻辑,其主要功能在于认知和沟通。而这两种话语建构的功能分别指向当代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建构的两大主要目标:一是要提炼新概念对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新问题、新现象进行解释,并提供新的思想认知、理论范式和分析工具;二是要在与其他国家的政治学学科对话过程中彰显自身的话语影响力,从而逐渐掌握概念体系建构的话语主动权。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发展,始终面临着西方化与本土化的语言博弈。无论是反思西方现有政治理论的适用性局限,还是从中国传统政治话语和当代中国政治实践中建构政治理论,都指向当代中国政治学概念体系须以话语逻辑的本土化作为知识生产向度,并与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建构目标相互契合。基于话语逻辑的政治学概念体系深刻反映了官方政治话语与现实政治生活之间的双向塑造,能够伴随政治实践的创新而不断完善和发展。因此,以本土化为面向的当代中国政治学概念体系要着重把握政治学的实践性特征,深入探究中国政治实践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善于从经验事实中提炼具有应用价值的本土概念,着力提升概念体系的适用认可度和实践操作性,在中西对话交流中构建具有影响力的政治学话语主动权。
《政治学研究》2025年第2期,方雷、卢腾撰文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6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