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卞毓方
唐代编纂的《意林》一书引用《任子》的话说:“水可干而不可夺湿,火可灭而不可夺热,金可柔而不可夺重,石可破而不可夺坚。”这四句古训如四方棱镜,将天地至理折射为民族精神的四种光谱。
且以百年来的近现代史为例:
齐白石似水。其书法,似渴骥奔泉,意态豪放;其丹青,得林籁泉韵,飘逸天然;其诗文,如万斛泉源,汩汩不绝,不择地而涌。起步于湘潭乡野溪涧,成就于京华艺术大海。他笔下的虾,须若游丝,微妙之处尽显灵动;墨泼荷叶,恍若露珠未干;蛙鸣山泉,未见其形已闻其声。他的画,不止于技法,更是一种透彻灵明的审美哲思,似水之清,似水之远,似水之柔中藏刚。
日寇侵华之际,有日本军人慕名求画,他断然拒绝。友人劝他“与时俯仰”,他怒而言曰:“苟且偷生,非我本志。”当利诱与威逼并至,强其辞国赴日,他义正词严地回击:“我是中国人,不去日本。若要齐璜赴日,可以先取齐璜之首!”水可蒸发,但水的清润之性不可夺。画可停笔,命可夺走,而人格、国格之水,自有其本源,涓涓不息,汇成万里江河。
鲁迅似火。观世,是火眼金睛;写作,是炉火纯青;战斗,是星火燎原。他早年弃医从文,放下的是治疗肉体的手术刀,举起的是国民灵魂的解剖刀。《狂人日记》以“吃人”二字,曝光礼教社会的虚伪与黑暗;《野草》以“地火在地下运行”,呼唤人性觉醒的黎明;《阿Q正传》把民族劣根的“精神胜利法”置于聚光灯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药》通过讲述用革命者的鲜血治疗痨病的故事,完成对民众蒙昧的审判;《故事新编》则以解构古史、重塑经典之法,建构起多维度的思想战场。
鲁迅可以被孤立,可以被误解,甚至被通缉,但他从未屈服。他以衰病之身伏案疾书,以赤诚之心荐轩辕社稷。生命可以终结,血肉可以凋零,但那火,那思想的烈焰,始终在燃烧,它灼穿愚昧,熔化麻木,映亮未来。
林徽因似金。金岳霖曾盛赞她“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她亦是世人眼中的“良金美玉”,为“金声玉振”之典范。然而若只见她的柔,而忽略其内蕴之刚,则未窥其全貌。她虽身材纤细,却毅然选择登高钻低、日晒雨淋的建筑专业。抗战期间,她与梁思成跋山涉水,奔走山河,只为抢救中华古建。即便卧病在床,仍口述、授课、整理资料,以生命续写文脉。
新中国成立后,她参与设计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将信仰铸为九鼎大吕、国之重器;景泰蓝工艺濒临失传,她审图溯源,复兴技艺,使之凤凰涅槃,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份国礼;为保留北京城中轴线,她挺身而出,据理力争。真正之金,不于市井称量斤两,唯在文明的天平上,方显其沉稳之重与质地之纯。
闻一多似石。他是诗人,《红烛》《死水》铿然有声,如投石击水,激起思想波澜;其《七子之歌》,抒失地之痛,诉思归之恨,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彰显出浩浩磊磊之志。当由学者变为斗士,更化作那“看试手,补天裂”的女娲之石。
1946年7月15日,昆明追悼李公朴烈士,他愤然拍案,痛斥暴政:“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是日下午,特务的子弹穿胸而过,他倒下了——但“正义是杀不完的”,他巍然的身影,已铸入民族解放的丰碑,与日月兮齐光。
齐白石之湿,是文化之润;鲁迅之热,是精神之温;林徽因之重,是信仰之沉;闻一多之坚,是道义之挺。
水可干,火可灭,金可柔,石可破——这是自然的法则;但湿不可夺,热不可夺,重不可夺,坚不可夺——这是心灵深处之永恒执守。今日我们回望他们的背影,不仅是致敬,更是在反思与自省:在这个快节奏、碎片化的时代,我们是否还怀有一颗不可动摇的赤子之心?我们能否像他们那样,坚定而热忱,无论置身何境,皆以家国为怀、文化为根、信仰为灯?
这些“不可夺”的精神品质,应成为我们今天立德树人的价值范式,支撑我们挺起脊梁,站稳于脚下的大地!
蓄水者不燥,守火者不冷,藏金者不轻,立石者不倒——愿我们都能成为那样的人。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8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