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培育兼具匠艺匠心匠魂的新时代产业工人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培育兼具匠艺匠心匠魂的新时代产业工人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12 04: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苏霄飞(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高职院校是新时代产业工人重要锻造基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强调“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在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智造强国”的征程中,应以高职思政教育赋能新时代产业工人培养,为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贡献力量。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产业工人的职业信仰‌

  人的现代化不仅表现为物质生活水平的富足,更体现为精神世界的富有。数字时代,当人的重复性劳动被人工智能替代,创造力、价值判断和社会责任感就成为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高职思政教育要致力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产业工人的职业信仰,使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实现辩证统一。

  从价值逻辑来看,高职院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要将思想引领、知识传授、实践能力提升和职业品格养成深度融合,这就需要突破传统思政教育的时空边界,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使学生的技术学习升华为价值追求,操作规范转化为使命担当。换言之,当学生在实践中慢慢体会到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大国重器的性能息息相关,操作规范直接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安全时,其努力学习行为便会升华为制造强国建设的具象化实践。这种价值逻辑的确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的现代化”命题的回应。高职院校通过思政教育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个体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结,使“技能谋生”升华为“技能报国”,从而塑造产业工人的精神品格。

  以“真刀真枪”的实践教学实现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

  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人才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尤其是在解决相对复杂的技术问题的实践中实现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与价值观念的统一。这就需要构建“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教育生态。

  这种实践逻辑需要基于“知行合一”理念的教育教学场景。智慧教学工厂的实训要设置检验学生实操能力和培养学生在非常状态下的责任担当与职业素养的风险处置模块;实践教学课程要开展能锻炼学生的系统思维以及在相互配合中弄懂产业链协同创新门道的创新创业大赛;校企合作要打造从技术方案设计到项目方案实施再到社会效益评估全流程学生都参与的、能真切体会到技术创新与社会效益良性互动的实战项目。而随着产教融合的深化,这种实践逻辑将更具有时代内涵。当企业技术难题转化为研究性教学课题,学生面对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产业乃至社会层面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加深对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的了解。在解决技术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提升动手能力,还能深刻理解自主创新的重大意义。这种“真刀真枪”的实践教学,使工匠精神的抽象概念转化为钻研技术的具体行动,实现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

  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构建育人新范式‌

  当前,全球产业竞争开始从“技术博弈”向“标准之争”演进,在此背景下,高职教育必须突破技能本位局限,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构建育人新范式。这种战略逻辑要求高职思政教育既要扎根教育强国的实践土壤,又要前瞻未来产业变革、洞悉新科技革命趋势,在“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培育新时代产业工人。

  战略逻辑意味着个体成长需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个体的发展要置于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考量。要建立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的育人机制,针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从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出发,进而拓展系统化思维能力,最终使其具有前瞻视野,不仅能满足岗位要求,还能敏锐洞察产业技术发展动向,进而完成从“操作工”向“数字工匠”的角色转向。通过构建这种阶梯式的育人体系,从引导学生练好看家本领起步,循序渐进地培育其整体观和战略意识,为其长远发展筑牢根基。这种育人模式将个体成长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同时,也为国家产业升级提供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三重逻辑协同共振

  在价值逻辑、实践逻辑、战略逻辑的协同共振中,价值逻辑回答“为何培养”,通过价值引领唤醒主体自觉;实践逻辑解决“如何培养”,在知行合一中实现价值生成;战略逻辑则锚定“培养方向”,在个体与国家的共生关系中确立发展路径。这种系统化设计,既避免了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侵蚀和僭越,又防止了价值脱离现实的苍白说教。

  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要通过三重逻辑的系统建构,探索出一条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时代产业工人培育新路。这样培养出的新时代产业工人,应当既能扎根生产一线“摸爬滚打”,也能在技术革新中敢为人先。他们不仅具备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技术能力,也能肩负起推动“中国智造”发展的责任担当,怀揣着服务国家发展的大局意识,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当无数兼具匠艺、匠心与匠魂的新时代产业工人在产业链关键节点上精益求精并敢于创新,中国制造业必将在全球竞争中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2日 15版)

[ 责编:任子薇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