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区域协同背景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区域协同背景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19 02: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孙永平(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这一战略任务不仅是发展命题,更是改革命题,必须系统把握,才能科学谋划、统筹兼顾、协同推进。

  深刻把握“因地制宜”的内涵及要求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以各地资源禀赋为基底,充分考虑现有产业基础的承接性,着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路径、技术路线、制度安排与区域发展阶段之间实现动态适配,最终构建多极驱动、梯度共进的区域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既不是“另起炉灶”,也不是“区域内卷”,而是更加强调对传统发展方式的系统性革新,更加注重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本质是以区域特色为支点撬动生产力的整体跃升。各地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因地制宜”,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资源禀赋适配性。资源禀赋决定了不同区域在生产力变革中的初始条件和潜在优势,实现资源禀赋适配性的要求,各地区必须基于本地生产要素的客观分布状况,科学评估自身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积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制定差异化的新质生产力培育路径,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各具特色、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区域生产力布局。

  产业基础承接性。生产力变革不是对既有产业体系的简单否定,而是在现有产业生态基础上的渐进式升级。实现产业基础承接性的要求,意味着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必须与区域产业结构形成良性互动,既要推动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能级提升,又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与传统产业实现深度融合。渐进式转型路径既能保持产业体系的稳定,又能确保生产力变革的可持续,进而实现产业体系的平稳迭代和协同发展。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传统产业不是被替代,而是被重塑、被升级、被融合。

  发展阶段匹配性。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路径、技术路线、制度安排应与区域发展阶段实现动态适配,既不能“超前冒进”,也不能“滞后保守”。这一匹配性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梯度推进、分步跃迁”的关键机制。匹配不是静态的适应,而是在尊重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引导,推动生产力水平持续提升,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渐进式跃迁。发展阶段匹配性体现了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时序规律,它要求生产力变革必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保持动态平衡,从而确保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既保持必要的进取性,又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形成循序渐进、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

  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协同路径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力,既要充分激发各地区的积极性,又要加强区域间的协同联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实现有序分工、相互成链、协同发展。

  一是构建资源禀赋互补链。建立区域资源禀赋评估体系,科学识别各地区的核心资源优势和潜在发展空间。设计差异化资源组合方案,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特点,形成最优要素匹配模式。构建区域资源交易平台,制定统一的资源价值评估标准,促进要素市场化流动。搭建区域资源协同平台,建立资源协同效果评估机制,及时调整优化协同策略,把各地单一的比较优势升级为系统的竞争优势。

  二是构建产业梯度衔接链。建立产业梯度动态监测系统,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科学研判区域产业发展态势,精准识别产业升级需求。创新产业链协同组织形式,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跨区域产业联盟,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机制。完善产业政策协调机制,推动各地区产业政策相互衔接,避免同质化竞争和内卷式竞争。建立产业协同发展评价体系,对产业梯度衔接效果进行量化评估,为政策调整提供依据。

  三是构建先进要素有序流动机制。建立统一的要素市场准入标准,消除区域间要素流动的制度障碍。创新要素定价机制,引入市场化定价方式,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构建要素流动监测平台,实时跟踪要素流动情况,为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完善要素流动保障机制,建立要素流动风险防控体系,确保要素流动安全有序。

  四是构建区域收益共享机制。建立科学的收益计量体系,开发区域协同价值评估模型,准确测算各地区贡献度。设计差异化收益分配方案,综合考虑各地区投入、贡献和发展需求,实现收益合理分配。创新收益共享实现形式,探索建立跨区域税收分享、利益补偿等机制。完善收益共享监督机制,确保收益分配公平公正。

  构建适配性支撑体系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求实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阶段的精准匹配,更要形成“可落地、可演化、可容错”的适配性支撑体系,从而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健全梯度化人才支撑体系。构建人才梯度培育体系,推动建立跨区域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联合育才、错位引才、飞地用才。鼓励校企联合建设实验室,推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建立区域性继续教育协作机制,开发定制化培训课程体系,提升专业技术人才能力素质。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建立区域人才资源共享平台,推行柔性引才用才模式,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完善人才信息服务平台功能,实现人才档案、职称评定、社会保障等信息互联互通。改革人才评价机制,突出创新能力、实际贡献等评价导向。支持重点产业领域人才发展,促进人才资源均衡配置。

  完善有组织的科研攻关体系。统筹协调区域内的创新资源,围绕区域主导产业,整合高校、院所、企业资源,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区域创新联合体。围绕创新联合体在区域内不同城市布局和建设差异化中试平台时,应坚持产业链与创新链“双链融合”发展路径,既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也要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建立健全创新成果跨区域转移机制,完善知识产权归属和收益分配规则,促进科技成果在区域内高效流动和转化应用。加快建设区域性技术交易市场,完善技术评估、产权交易、融资服务等功能,为技术转移转化提供专业化服务。

  完善要素配置创新机制。建立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重点扶持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建设耐心资本“接力池”,完善长期资本投资激励机制。加快发展科技保险业务,构建多层次风险分担体系。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设区域性数据交易平台,健全数据确权、定价、交易等制度。优化能源资源配置,建设跨区域绿色电力交易体系,完善绿电认证和溯源机制。在算力枢纽节点合理布局智能计算中心,构建弹性可调的算力资源调度体系。建立新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加强政策协调配合,形成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合力,为要素市场化配置创造良好环境。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9日 11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