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学思践悟】
作者:邱峰(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思政课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一堂有吸引力和针对性的思政课,应是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在思政课上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单纯依靠理论阐释、逻辑推理是不够的,还需要将道理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以事实支撑道理,用道理诠释事实。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政课,才能更好铸魂育人、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而融合“小课堂”和“大课堂”,有助于增强思政课实效。
一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融合“小课堂”和“大课堂”,有助于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理论学习代替不了亲身实践,教师引导也代替不了学生思考。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思政课讲在祖国大地上,融入大社会、展现大格局,让学生走出校门感知社情民意、感受广阔天地,使思政课充满“田野味道”,听起来能解渴、学起来引共鸣、品起来增回味,有助于引导广大学生切身体验、辩证思考,这样传递的道理才是真正的讲深讲透讲活,这样树立的信念才能坚定牢固。
融合“小课堂”和“大课堂”,也有助于发挥实践成就的教育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实践成就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为讲好思政课提供了丰富内容支撑。新时代伟大成就包含众多典型故事和生动案例,选取学生普遍关切的故事和案例来讲,以事实支撑道理、诠释道理,能显著增强思政课的解释力和说服力;选取发生在学生家乡乃至身边的故事和案例,能让学生真切看到、听到、感受到,让思政课有根有据、有血有肉,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融合“小课堂”和“大课堂”,还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好了解国情民情。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需要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为之奋斗。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思政教育应发挥好实践教学促进学生以知引行、以行践知的独特作用,让学生走出校门感知国情民情、感受广阔天地,既观察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实践”“大事业”,又感受身边的“小生活”“小事例”,通过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加深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解,激励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共成长的情怀,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二
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有效融合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教育引导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观察火热实践,用内心感受时代脉搏,促进学生深刻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需要注重方式方法,重点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拓宽教师视野,增强教学本领。“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上好思政课,教师至关重要。新征程上,思政课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还要树立宽广视野,成为教授学生观察当今世界、当代中国正确立场观点方法的“大先生”。教师视野广阔,方能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例如,聚焦坚定“四个自信”,让学生实地感受新时代伟大成就的标志性成果、突破性进展,组织学生参观档案馆、党史馆、成就展,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变化变迁感悟思想伟力,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奋斗观念。
扩大课堂范围,强化实践教学。善用“大思政课”,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主题调研等实践教学的作用。1990年7月,北京大学的学生们到福州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获悉后非常重视,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到实践团驻地看望大家并座谈。他深情寄语:“同学们的忧国忧民,只有到基层中去、到实践中去、到人民中去,才能真正知道所学的知识如何去发挥、如何去为社会作贡献。”这启示我们,要组织和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走向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纪念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资源开展现场教学,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锤炼意志,深化国家认同,厚植爱国情感。
联动校内校外,汇聚育人合力。“大思政课”,大就大在是一门社会大课,是一项系统工程,光靠学校还不够,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有效融合“小课堂”和“大课堂”,需要多主体密切合作、多方面共同发力,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联动,整合多方资源,打造覆盖课堂、校园、社会的思政大课堂。应坚持系统观念,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汇聚全社会的育人合力。可根据不同地方实际,因地制宜拓展教育资源。
善用信息技术,实现开源扩容。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提供了新机遇。借助图像图表、视频音频等多种技术,可突破传统教育的资源和时空限制,为思政课打造立体式教学空间和沉浸式教育场景。近年来,一些学校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利用数字转化、自动化存储、智能化检索等方式,搭建起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大平台”,不仅为教师提供了理论问题库、案例素材库,也让学生在思政课上有更多知识信息可得、真实故事可听。有的学校还运用信息技术营造出虚拟空间,让学生佩戴VR眼镜,“走进”中共一大纪念馆等红色场馆;佩戴VR头盔,变身为红军战士,进入“飞夺泸定桥”的虚拟战场。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加真切具象地感受历史、读懂现实,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1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