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东方主战场: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演讲人:张士义 演讲地点: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 演讲时间:2025年8月
编者按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策划开展系列宣讲。本场讲坛来到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讲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反法西斯正义性质和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贡献。
张士义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六研究部原主任、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理论界),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历史、理论、党的建设和中央文献对外翻译,以及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译文100余篇,出版个人著作6部。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
“在那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仍很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我们要以史为鉴,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相关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反法西斯性质、东方主战场地位和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贡献,以及带给我们的宝贵启示,是我们研究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关系、讲解东方主战场的根本遵循。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反法西斯性质
法西斯主义,从广义讲是一种倾向、运动、体制,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作为国家体制,其特征是对内独裁,采取以秘密警察和集中营为中心的恐怖手段进行统治;对外实行武力扩张和民族压迫,鼓吹沙文主义和种族主义,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20世纪最具破坏性的极权主义形态,其危害集中体现为践踏人权、发动战争、破坏文明秩序。
日本法西斯主义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日本出现的反共反民主思潮和极端反动的专制政治体制,是世界法西斯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日本明治维新后形成的军国主义反动思潮,主张军部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特殊地位,把国家政权完全变成军部控制下的政策工具,对内实行军事独裁、对外实行扩张侵略,最早成为世界东方的战争策源地。
参观者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参观。新华社发
作为亚洲战争的策源地,日本首先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1932年3月,日本扶植溥仪在吉林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于是年9月20日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强烈谴责日本的侵略暴行,要求日本立即撤退在华的一切海陆空军。中国人民开始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抗战爆发。中国军队坚持抗战35天,毙伤日军近万人,迫使日军司令官于3月3日发表停战声明。5月5日,《淞沪停战协定》签订。在此期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于4月15日发布对日战争宣言,提出“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意志和行动,中国由此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在世界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直到最后取得完全胜利。
随着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后英法对德宣战、1941年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反法西斯战争成为世界性历史潮流。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是首先站起来同侵略者战斗的”,高度赞扬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先行者作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西方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使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这个范畴更大的概念。这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只说明了战争的规模,而没有表明战争的性质;从时间和主题看,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9—1945.9)只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1.9—1945.9)的一个阶段,内容不完整;它把德国进攻波兰作为起点、把日本无条件投降作为终点,逻辑不自洽、不能自圆其说。相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这个概念清楚地表明了战争的正义性质;它把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华发动九一八事变作为起点、把1945年9月2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作为终点,反法西斯的主题贯穿始终,反映了战争全貌,实现了逻辑自洽。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地位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要包括抗击德、意法西斯的欧洲战场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亚洲战场,或称西方战场和东方战场。东方战场包括从东北亚到东南亚、南亚及西南太平洋海域等广大地区,而中国正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战场,中国军民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体力量。
(一)中国战场是作战时间长、作战区域广的反法西斯战场
从作战时间看,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辟最早、坚持最久的反法西斯战场。中国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战争长达14年,比英国开始反法西斯战争时间早8年,比苏联、美国开始反法西斯战争时间早10年。特别是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一直独立坚持抗击日本侵略军,是东方唯一的反法西斯战场。
从作战区域看,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占领中国领土的最大面积约为356万平方公里,是德国占领苏联国土面积150万平方公里的两倍多。而且中国抗战主要是在本土作战,既有正面战场的大会战,又有敌后战场的游击战,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使日军陷入“没有明确战线的战争”,形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从战场情况看,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与日军拼死作战,两个战场形成相互策应。在战略防御阶段,日军主要向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实施战略进攻,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承担了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任务,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大型战役。这些战役虽然未能完全阻止日军的进攻,但是严重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迟滞了其侵略步伐,粉碎了日本企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为中国军民进行持久抗战提供了战略支撑。在战略相持阶段,日军对正面战场停止战略进攻,转而采取政治诱降和军事威逼的手段,并将主力转向对抗日根据地的围攻和“扫荡”。由此,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的主战场。在战略反攻阶段,敌后战场从1943年起逐步扭转困难局面,开始局部反攻。到抗战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建立了19块抗日根据地,人民军队发展到约132万人,民兵发展到260余万人,收复国土近100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近1亿。
(二)中国战场是抗击日军最多、付出牺牲巨大的反法西斯战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而且斗争极为艰苦,抵抗日军兵力之多、付出牺牲之大,举世瞩目。
日本在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将其陆军总兵力的90%以及海空军的很大一部分兵力投入中国战场。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时,日本陆军总兵力共34个师团,其中有32个师团的兵力投入了中国战场。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陆军总兵力为51个师团。其中有35个师团、近70%的兵力在中国战场作战。此后直到日本宣布投降,其陆军主力一直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中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
从作战情况看,中日双方交战的兵力最高时达到1000余万人。其中,中国军队近500万人、民兵200余万人,日军近200万人、伪军100余万人。战线长达1800多公里,战火遍及中国十多个省区,中国直接和间接卷入战争的人口达4亿之多。在长达14年之久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仅8年全国性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就进行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歼灭伪军118万人。
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牺牲。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军民伤亡人数超过3500万(其中中国军队伤亡380余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精神创伤则是无法用数字衡量的。
(三)中国战场阻止、迟滞了日本“北进”与“南进”的计划
一方面,中国持久抗战迫使日本放弃“北进”西伯利亚侵略苏联的扩张图谋,使苏军避免了两线作战困境。德国入侵苏联前夕,希特勒希望日本“从满洲打进西伯利亚”。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外长里宾特罗甫致电驻日大使奥托,希望日本参加对苏作战,并提出“以德日在冬天以前会师西伯利亚铁路线为当然的目标”。面对难得的北进良机和德国的强烈要求,日本却有心无力,表示“在中国使用的兵力很大,北进对苏开战实际上办不到”。
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攻克涞源县日军据点东团堡(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另一方面,中国持久抗战遏制和迟滞了日本“南进”的步伐,对太平洋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认为,“南洋正当世界贸易的要冲,同时作为帝国产业及国防上必不可少的地区,并且作为我民族发展的自然地区”,因此应早作准备向该地区扩张。但是,由于日军在侵华战争中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不得不一再推迟“南进”计划的实施。
1941年12月8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正式开始“南进”。1942年初,日本曾将攻占澳大利亚和印度提上议程。日军参谋本部认为,攻占澳洲需要至少12个师团,要想抽调这么大的兵力,势必大幅缩减在华兵力,从而难以维持中国战场的局面。攻占印度也因同样原因不了了之。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指出:“假如没有中国,战争进程就会是另外一种状况,大批日军就会转而用于其他方面,日军可以毫不费力地打下澳洲、印度,一直冲到中东。”英国首相丘吉尔也认识到:“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四)中国战场是盟军在亚太地区对日作战的战略支柱和后方基地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既是对日作战的空军基地,又是最后进攻日本本土的战略基地。1942年4月18日,美军轰炸机从太平洋的航空母舰上起飞,轰炸了日本本土。7月4日,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即“飞虎队”)被改编为美国空军驻华特遣队,继续执行轰炸日本海上运输线和日本战略要点的任务。
中国为美军提供的机场主要有重庆、成都、昆明、柳州、桂林、衡阳、宝庆(邵阳)、芷江、老河口等,同时允许美军在八路军晋绥、太行等地以及新四军第5师区域内设立电台,向美军提供日军情报及气象资料。美国第14航空队也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纵队合作,建立了情报、通讯、气象等联系。这些都为盟军争取和占据战场上的主动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还为苏联、美国、英国等盟国提供了大量的战略物资,包括数量巨大的矿产品和畜牧农产品等,有力支援了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向苏联提供了价值4.5亿美元的矿、农牧产品,向美国提供了价值7.48亿美元的桐油、锡、钨等矿产品,向英国提供了价值1.148亿英镑的农、矿产品,支援了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贡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捍卫了国家主权,更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战略性贡献,其历史地位已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赢得了崇高的民族声誉。
(一)倡导和推动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共产国际七大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起草了《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提出“联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的民众作友军,联合一切同情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民族和国家,对一切对中国民众反日解放战争守善意中立的民族和国家建立友谊关系”。
1936年7月,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时指出,东方的和平与战争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日本帝国主义不仅是中国的敌人,同时也是要求和平的世界各国人民的敌人。我们要同各国、各国人民、各党派和各群众组织团结起来,组成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
1938年2月,为声援在英国召开的世界援华制日大会,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反侵略大会。毛泽东发表演讲指出:现在有三个反侵略的统一战线,即中国的统一战线,世界的统一战线,日本人民的统一战线;反侵略是今天世界政治的总方向。
1941年12月9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指出:“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地明朗化了。”“中国人民、中国侨胞及南洋各民族的中心任务,是建立太平洋各民族的广泛的反法西斯日、德、意的民族统一战线。”
1942年1月1日,由中、美、英、苏四国领衔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至此,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二)配合盟军作战,缓解了其他战场的压力
中国抗战确保了同盟国“先欧后亚”战略的实施。“先欧”意味着美英苏的主要力量将优先用于欧洲,“先欧后亚”符合同盟国的整体利益,但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将继续承担起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责任。如果没有中国战场抗击百万日军,盟国就要把相当大的力量用来对付日本。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美国仍然没有转移战略重心,中国也没有放弃抵抗,而是始终靠中国自身的艰苦努力,减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负担。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一直孤军奋战,独自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此后4年间,盟军在欧洲与亚洲两个战场同时作战,均获得胜利,中国的持久抗战功不可没。此外,中国还应英方请求派远征军入缅作战,在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而独特的一页。
日本著名历史学家、日本国立山口大学副校长纐缬厚认为:中国人民奋起保家卫国、开展抗日战争,使得日本主要的战力、兵力、国力消耗殆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要贡献。英国历史学家,牛津大学历史教授、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拉纳·米特在其专著《被遗忘的盟友:中国的二战》中指出:“中国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参与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不仅仅是为了国家尊严和生存,还为了所有同盟国的胜利。”
(三)援助了亚洲其他国家的抗日武装斗争
中国是同盟国家的四个大国中唯一饱受强权蹂躏的半殖民地国家,对被压迫民族的诉求感同身受,因此始终高举公理正义的旗帜,援助亚洲其他国家的抗日武装斗争,在国际舞台上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解放竭尽所能。
中国对朝鲜人民的支持由来已久。这种支持既包括政治上的支持、组织上的协调,也包括经济上的资助,朝鲜抵抗力量的政治团体和武装力量在中国的土地上成长壮大。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明确提出扶助朝鲜建立独立国家的方针,并积极说服盟国支持。开罗会议上中方提出了保障朝鲜战后独立的要求。在中方的坚持下,保证战后朝鲜独立的内容被明确写进了开罗宣言。
中国还积极支持越南独立运动。中国境内开办的各种训练班,为越南独立运动培训了大批青年骨干。中国积极扶持越南各独立团体在中国境内的活动,并努力居间协调。1942年10月,越南各民族主义团体在柳州联合成立越南革命同盟会,实现了抗日力量的大联合。
中国人民抗日战场是东方反法西斯战场的中心和旗帜,对亚洲其他国家的抗日斗争与民族解放给予了积极支持,中国人民的伟大抗战精神也激励着遭受侵略的国家不畏强敌、抵抗侵略,极大鼓舞着这些国家的人民开展抗日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四)为重建战后国际新秩序作出重大贡献
以中、美、英、苏四大国为首的反法西斯联盟,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德、意、日法西斯集团,将遭受侵略的国家和人民从法西斯暴政下解放出来,并在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后期开始酝酿协商建立战后新秩序,主要是政治、经济新秩序。政治新秩序主要是创建联合国,制定出确保战后各国和平与发展的新规则,即《联合国宪章》。经济新秩序主要是创建国际经济组织,制定出确保战后世界经济运行的新规则。中国深度参与了战后国际新秩序的重建。
在创建联合国方面,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在莫斯科共同签署《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布要在战后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
1944年8月至10月,美、苏、英、中四国代表在美国华盛顿近郊敦巴顿橡树园举行国际会议,旨在规划战后国际安全组织框架。会议通过《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建议案》,首次提出新组织命名为“联合国”,明确其宗旨为维护国际和平安全,并规划了安理会、大会等核心机构。
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制宪会议,中国派出包括中国共产党代表董必武在内的10人代表团与会,与美、英、苏三国共同担任轮值主席,为《联合国宪章》的制定作出了积极贡献。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和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这是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直接见证,也承载着中国人民对捍卫战后和平的庄严承诺。
在创建国际经济组织方面,1942年5月,中国政府拟定《战后国际经济合作办法》,认为战后国际经济关系就是让各国能自由贸易,在金融上要做到稳定各国货币价值和汇率;贸易上奉行不歧视以及无条件互惠贸易原则,先进国家应扶助落后国家。
1944年7月1日,中、美、英、苏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镇举行联合国家货币与金融会议,决定成立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后改称“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年12月2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宣告成立。
1946年10月,在联合国支持下,相关国家在伦敦召开了酝酿成立国际贸易组织的国际会议,中国参加会议并提出建议。1947年4月,在日内瓦举行第二次会议,拟定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0月30日,中、美、英、法等23个国家在该协定上签字。至此,战后国际经济体系建立。中国努力维护弱小国家的利益。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历史不能遗忘。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和教训,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各国人民永享和平与安宁。
和平不可分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各国人民并肩战斗取得的伟大胜利。面对今天的战争威胁和动荡不安的世界,我们应当树立和坚守人类命运休戚与共、世界和平不可分割的理念,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和信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而不懈奋斗。
正义需要维护。公平正义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需要坚定维护。历史证明,牺牲他国利益的绥靖政策必然破产,牺牲人民利益的妥协退让只会招致更多更大的灾难,维护不了公平正义,更不能换来和平与安宁。而复活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的企图,更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必将重蹈自取灭亡的覆辙。
斗争精神不可丢。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在斗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改革发展正处在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重大斗争不会少,必须坚持斗争精神,奋勇搏击、迎难而上。
爱国主义要传承。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共赴国难,奏响了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壮歌。爱国主义是精神动力、壮丽旗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我们每一位公民都应坚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今天,我们应当共同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光明网记者金凌冰整理)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3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