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时评】
作者:张格苗(中国气象报主任记者)
近年来,极端天气多发。今年以来,暴雨、台风、高温不断,在此背景下,极易引发各类灾害和安全事故。如何在与不测风云的较量中掌握主动权?唯有加强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
近些年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老天爷”的脾气越发“无常”,客观上为天气预报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为了提升气象预报的精准性,气象工作者不懈努力,全力推进递进式气象服务,以期逐渐缩小天气预报的“包围圈”,在灾害性天气来临前发布不同颜色的气象预警,及时发布“施令枪”,最大限度为气象灾害防御争取宝贵时间。
遗憾的是,气象预警发出后,仍有一些安全事故发生,造成人员伤亡,让人痛心。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著名的“海恩法则”,即每一起严重事故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具体到极端天气引发的各类安全事件,我们有必要检视:在气象预警发布后,我们在防灾减灾工作中是否存在不足。比如,在收到气象预警后,是否立即启动相应级别应急预案,做好人员疏散、物资调配、隐患排查等工作?应急预案是否扎实落地、应急联动链条各环节是否完整有效?
防灾减灾的账,从来不是赌概率,而是用可控的资源避免或减小灾害带来的损失。当每一个预警发出,只有果断采取行动而非侥幸等待,才能将未知的巨大风险转化为已知的可控成本。然而,现实中,一些地方和组织不反思自身应急不力,反将相关安全事故的责任一味归咎于极端天气的不可控以及气象预报的不准确,似乎只要天气预报再精准些,所有的灾害和事故就都能避免。
暴雨洪涝固然可怕,更可怕的是警报拉响之后依然“沉睡”的心防。我们应当对自然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切不可心存侥幸,尤其是要把人民安危放在至高位置,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宁可十防九空,不能万一失防。”在越发频繁的极端天气面前,克服麻痹大意思想,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既要竭尽全力攻克科学难题,提升极端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更要闻“警”而动,进一步完善落实应急预案、加强隐患排查整治,让预警信息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最大作用,最大限度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6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