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生活史与情感诗学——透视网络文艺评论新路径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生活史与情感诗学——透视网络文艺评论新路径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30 03: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赵洁(聊城大学文学院讲师)

  以互联网为主要创作传播载体、表现现代思想情感体验的网络文艺正发生深刻变革。网络文学的“数据库写作”、短视频创作主体的下沉、短剧的“流量井喷”……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文艺现状,再用传统文艺批评范式去看待和评价,显得削足适履,新的观察视角和批评路径有待挖掘。生活史和情感研究两个视角,或可为当代数字文艺批评场域提供新的阐释路径。

生活史与情感诗学——透视网络文艺评论新路径

网络纪录片《风味人间》 资料图片

  日常叙事与“文艺生活”

  早期的网络文艺作品以天马行空的幻想、远离日常的奇异景观为突出特点,这也构成了批评家和大众的刻板印象。但作为典型的大众文艺,其虚构想象是以当下现实为基础,非专业化的创作者、语言的俗化和二次元化等元素都决定了这种想象成为当下普通人生命流动的自然反应。正因如此,“日常”这一常被忽略的研究视域,可能蕴藏着网络文艺丰富的文化价值。

  相较于传统宏观历史研究,日常生活史研究显得琐碎繁芜,但无数个体的具体生活方式、文化选择等行为汇集成特定时代人类总体图样,还原历史研究的血肉。生活史研究包括网络文艺作品内部的日常叙事和网络文艺创作、接受的文艺生活研究两部分。网络文艺的日常叙事呈现、保存、建构当下的生活现实;创作者的生活、读者的美学接受生活共同构建网络文艺创作传播新生态。

  网络文艺的日常叙事兼具纪实性和艺术性,是对传统叙事模式的突破和创新,拓宽了现实主义的表现疆域,并有望生成新的数字审美体验。综艺节目《种地吧》真实呈现乡间劳动生活,记录现代化机械农业发展,同时采用“长视频+短视频+沉浸式直播+直播带货”的新思路,打造了全新的互联网互动综艺形式,收获了大量年轻观众;“种田文”“网络乡土小说”不仅涉及农业生产,还生动呈现传统服装饰品、民风民俗和器物打造过程;怀旧时代微短剧中的场景、美食、方言等成为特定时代的文化指认,唤醒并重塑人们的集体记忆。除此之外,网络文艺中的日常叙事还是数字民族志的文学样本:短视频的触角伸向生活中的各种微小角落,日常叙事含量最高的短视频细致描摹、完整保存了社会的横截面;网络让普通人也拥有了创作和表达的渠道,无论是“全职妈妈”还是外卖小哥,都唱出了独属于自己的响亮歌声。

  除了网络文本内部的日常生活,创作者和读者的文艺创作、接受生活同样不可忽视。温儒敏于2009年提出“文学生活”概念,“引入‘文学生活’的视野,文学研究的天地就会陡然开阔”,但传统纸媒时代,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流通过程较为固化,“文学生活”的研究难度较大,而互联网时代打破了文艺创作流通的传统固态传播机制,创作者、媒体与读者观众共处同一时空,“文艺生活”研究更加可行。从受众的文艺接受来看,即时的反馈与互动提高了普通读者与观众在文艺创作传播中的话语权,这些率直自由的“微评”汇集成去中心化的网络文艺评论新场域,统而观之即可发现普遍的时代审美趣味;除了反馈评价,大众在接受网络文艺作品后会有选择地进行模仿和再创作,在反向影响文艺创作的同时,也在不断建构自己的文艺创作生活。考察互联网时代受众的“文艺生活”,不仅能更准确把握当下文艺的社会影响与审美传播,同时也可管窥社会大众精神文化风貌。

  曾经因为模式化、类型创作的刻板印象,网络时代的文艺创作者研究成为无关紧要的事情,然而对网络文艺创作的“文艺生活”的忽视,有可能遮蔽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资源、经典作品之间的精神关联。网络作家猫腻自称受鲁迅、金庸、路遥影响最大,曾多次表达对《平凡的世界》的喜爱,顺着这一线索可探寻网络小说与经典作家作品、传统文化资源等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推动网络文艺经典化进程。

  普通人情感的连接与共振

  2019年起,微短剧异军突起,一边是包括评论家和大众在内的对作品美学层面的群体性质疑,一边是前所未有的井喷式高观看量、点击率。这种“边批评边上瘾”的接受模式其实广泛存在于各类网络作品的传播中,网络文艺在传统评价体系中的“低评价”与大众传播中的“高影响”形成巨大裂隙,这一悖论提醒我们,网络文艺真正的价值也许在于与民间情感的连接与共振。

  英国文艺批评家雷蒙·威廉斯曾提出“情感结构”概念,用以指涉特定时代特定社会个体的普遍感受和情感构成,这种情感结构广泛渗透在文艺作品中,构成破译特定时期文化形态的关键线索。现如今影响甚广的网络文艺同样潜藏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玄幻修仙类网络小说中的“小人物逆袭”模式恰契合了“努力才有回报”的传统世俗愿望,同时也想象性地慰藉了青少年的成长焦虑;“种田文”、乡土短视频等作品中的田园生活不仅缓解了人们在快节奏社会积存的焦虑不安,还唤醒了深藏在我们文化基因中的隐逸文化心理,与大众的互动中进行情感再生产,建构文化记忆共同体;微短剧的“短”和“快”与网生代年轻人简单直接的群体性格契合,也生成了他们对快意恩仇、热烈直接的情感交往模式的追求。网络文艺作品在以“爽感”作为叙事手法的基础上,实现了对现实情感的镜像反映,故此,网络文艺作品的情感叙事是现实社会情感结构的“幻想”层。

  正因情感在网络文艺作品中如此重要,当下的网络文艺创作与传播已然成为情感的生产与消费过程。受众在网络文艺作品中更期待获得的是类似“爽”“甜”等简单直接的快感情绪。年轻的文艺消费者对人物的情感纯度、作品的情感浓度要求苛刻,但一旦获得情感满足,对作品的情节设置、形象塑造、创作技巧等包容度极高。所以,一些作品虽然制作简单、情节夸张,但因其对接普通人的情感心理,仍收获大量观众的喜爱。

  面对不断增长的受众情感消费需求,网络文艺创作端逐渐引入“算法+情感”的创作模式,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用户画像、分析用户情感偏好,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文艺创作。这种创作模式更加精准地迎合受众兴趣关注点,并帮助创作者有效应对平台“流量为上”的推荐机制,然而其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算法导致创作趋同,内容套路化严重;创作者过度依赖算法,自我表达欲逐渐消失,网络时代的原创性将进一步降低。更值得担忧的是,当情感作为商品不断复制的时候,我们将面临“情感通货膨胀”,身处在浅层次劣质情感的包围中,我们的深度情感如何生发、何处生长?

  关注网络文艺的生活史和情感诗学视角,可发现、透视并引导网络文艺创作的“烟火气”和“人情味”,勘破文艺作品与社会文化精神之间的连接密码,探寻网络文艺经典化的新路径。对于评论者而言,拓宽数字技术视野固然重要,人文底色才是文艺评论的根基,唯有将人文温度注入数据洪流,方能使文艺评论真正成为“一面镜子”“一剂良药”。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30日 09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