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历史题材网络小说向日常叙事转型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历史题材网络小说向日常叙事转型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30 03: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王萌(河南省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

  自新世纪以来,历史题材便一直是网络小说的热门题材,但网络作家基本都是围绕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两种故事模式展开,曾经涌现出不少优秀作品,如《新宋》《随波逐流之一代军师》《家园》《唐砖》《琅琊榜》等。但是,在反复书写和演绎历史的热潮中,情节的模式化、叙事的套路化、人物的同质化和脸谱化等问题也日趋突出。从创作的薄弱环节或者空白区域中找到新的生长点,不断进行创新和调整,以满足读者的需求和适应市场的变化,已是网络历史小说发展的迫切要求。

  近年来,网络历史小说作家在创新性和独特性方面作出不少努力,主要在两个向度上展开:一是拓展传奇叙事,比如强化故事背景与情节设定的新奇,增加悬疑、推理、仙侠、玄幻、科幻等类型元素融入的比重,挖掘传统历史文化中的冷门素材进行重新阐释;二是注重日常叙事,情节写实化的倾向渐趋明显,且在情节内容和情感表达上努力探寻新意与深度等。

  不过,在历史小说中过多添加其他类型元素,往往会造成故事内容失衡,导致历史感丧失;而拓展冷门题材则可能因为读者相对陌生,吸引力不足,难以达到创作预期。比如,作家历史系之狼的《家父汉高祖》订阅量超过6万人次,而其后创作水准相当的《衣冠不南渡》则不足4万人次。虽然两本书的订阅数据相差较大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但偏于冷门的魏高贵乡公曹髦与汉高祖刘邦相比,对于一般读者的吸引力明显下降。

  与传奇叙事的拓展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相比,日常叙事则由于日常生活本身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更容易表现出独特性与差异性,也更易于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一是以个体伦理身份的日常建构与温情展现,作为对历史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日常叙事在网络历史小说中,曾长期只被当作叙事的延续和附属,而当下则开始逐渐强调以温情为底色,在大量琐碎、逻辑关系松散、去戏剧化的日常生活细节中,聚焦于人物伦理身份的建构,并以此介入历史,使其成为重新解读历史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甚至有时还可以作为独立的叙事存在。其中,《秦吏》《家父汉高祖》可以被看作代表之作。

  这两部书在对个体伦理身份的日常建构与温情展现中,叙述者首先都是以亲缘关系为核心,通过个体多重伦理身份的变化和转换,以及伦理关系的互动,竭力挖掘和抒写个体丰富复杂的情感流动与心理状态,凸显以亲情和友情为主要情感形式的温暖与美好。《秦吏》取材于我国最早的家书实物《黑夫木牍》,该家书是由在外征战的秦国士卒黑夫、惊两兄弟所写,诉说了对亲人的无尽思念与牵挂。叙述者在历史考据和文学想象的交织中,从家庭的温暖与亲情的力量开始写起,并将之作为贯穿故事的情感线索,由此展开了黑夫传奇的一生。而《家父汉高祖》则是讲述主人公刘长的成长过程,叙述者以抒情化的叙事风格,用质朴生动、诙谐幽默的语言,侧重描写他与众多人物之间温馨有趣的情感交流和碰撞,诸如与刘邦复杂微妙的父子情、与吕雉情深意切的母子情、与刘盈等人相互扶持的手足情、与小伙伴们纯朴真挚的友情等,让浓浓的温情与暖意取代了权力更迭中的腥风血雨。

  二是这类题材多是从普通人的视角感知历史,偏爱揭示帝王将相、英雄人物作为普通人,在日常中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尽管在当下的网络历史小说中,或显或隐的穿越设定仍然是主流,但叙述者通常不会再让主人公因为拥有超越时代的知识、见识和能力就具有强烈的优越感,悬浮于历史背景之上,以俯视的姿态,居高临下地看待各类历史人物;而大多是将其定位于一个进入历史、并融入其中的普通人,让其以悲悯和宽容之心,从真切、平等的视角去审视和剖析历史人物。在此过程中,叙述者不把历史人物刻板化和标签化,也不有意颠覆和解构,往往以正史记载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为基础,着重描写作为普通人的政治人物、英雄人物的日常生活细节,展示其生存境遇、情感诉求与普通民众的共通共情之处,从而给人物增添鲜活、丰厚的生命质感。例如,《唐人的餐桌》将饮食作为贯穿日常生活的叙事元素,以此透视李治、武则天、程咬金、狄仁杰等人的人性人情;又如《小阁老》从现代经济思维与明代中期纷争和融合的日常出发,反映和塑造张居正、海瑞、戚继光等人的个性特征与人格魅力。

  当下网络历史小说的日常叙事既凸显故事和人物的个性化,又兼具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的共性化,使之能够在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也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有益的探索。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30日 09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