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连续报道】
光明日报记者 陈 雪 李 韵
今夏这场“现象级文化事件”,又迎来新的热议高潮。
9月15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发布会,认定光明日报最先披露并开展学术争鸣的“昆仑石刻”,为秦代刻石,并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信息一经发出,这方秦刻石再一次成为瞩目焦点——无数人手机被新闻客户端的推送频频点亮、电视新闻滚动播出报道、相关话题登上网络热搜、媒体报道纷至沓来、千万网友参与讨论,网友高赞点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八方关注、多维解读,刻石相关内容的传播度进一步扩大,学术争鸣的意义进一步彰显。
15日官方信息甫一发布,曾参与此次争鸣的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黄杰即致信光明日报编辑组:“学界朋友纷纷转发了这一消息!我由衷为石刻经多方核验后被认定为秦代石刻感到高兴,也为《光明日报》赓续优良传统、组织这场学术争鸣、如实呈现诸家不同见解而感到高兴。《光明日报》组织这场争鸣,是一件盛举!”
持续关注学术争鸣的读者也感到振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刘跃进收集了光明日报全部学术争鸣专版。他认为,重要文物新发现经广泛讨论,形成最大程度的共识,最后由官方发布权威意见,可以为其他学科进一步研究提供比较可靠的基本资料,研究的新起点将从这里开始。这次学术争鸣对学术研究方法颇有启示,各学科彼此取长补短、凝聚共识,走出现有边界。刘跃进说:“《光明日报》开展学术争鸣,营造了平等开放的学术讨论氛围,引领风气,让学术研究从学术小众走向学术大众,再走向更广大的公众。”
此次学术争鸣中,媒体在推动学术进步、文化普及、公共考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众多同行深有共鸣。《文汇报》高级记者江胜信感慨:“这次争鸣点燃了学者和报人两头,是学者和报人的相互成就。新闻人骨子里最燃,有时只缺一根火引子。在现代媒介环境下,争鸣夯实了《光明日报》这张思想文化大报在专家学者心目中的地位。”
“矗立河源,补史之缺,意义重大”,这方秦刻石引发的关注讨论还在继续……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8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