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周长超,系鲁迅文学院副院长
岁月流转,抗美援朝战争已过去70多年。曾经的亲历者与见证者逐渐老去,那段峥嵘岁月的记忆是否也会随之模糊?胡继风的新作《鸭绿江来信》(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2025年),带我们重温这段历史。该书取材于烈士李征明在上甘岭战场写就的血泪家书,通过搜寻珍贵的历史细节,以小见大、洞隐烛微,勾勒出一幅真实而深刻的时代画卷。
《鸭绿江来信》以书信和日记为主要表达方式与结构框架,搭建了一个跨越战场与家乡的叙事空间。书信虽彼此独立,却被拼接成一个能够翻越崇山峻岭的诗学意象,承载着人民对亲人的眷恋与对战争的深刻思考。
该书开篇以八十岁的胡桃花的回忆展开。儿时,她总是期盼着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大哥的来信,却一次次陷入失望。终于,大哥胡正光从战场归来,但“把他的一只胳膊和一条腿,永远地留在了异国他乡”,并带回了一本血染的日记。随后,带着担忧,胡桃花又陷入对二哥胡正明来信的漫长等待。胡正明在遥远的战场上,用温暖的话语在家书中述说着异国他乡的生活,与大哥日记中所记录的残酷战场,形成鲜明对比。
书中巧妙地设置了三个“叙述者”——小说叙述者、书信叙述者和日记叙述者,构成了回忆录文本、书信文本、日记文本内外重叠的三重叙事结构,三层故事相互对照、彼此印证。
与传统的单向线性叙事不同,该书中的书信和日记连接起家乡与战场双重空间,而回忆录则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小说场景从当下时间线开始回溯,由祖国后方延伸至战场前线,“时空交错”的叙事诗学得以彰显,营造出史诗般的韵味。
在大哥的日记中,有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老班长为救自己,不幸被凝固汽油弹击中牺牲,遗体怀中藏着两块已熔化的银圆——那本是他准备探亲时送给母亲的。这不仅说明志愿军的事迹由鲜血写就,更象征熊熊战火可熔化银圆,却摧不垮战士钢铁般的意志。
书中,母亲因思子成疾,精神时而恍惚。桃花便为她诵读二哥的家书,以作抚慰。二哥的恋人张霜雁,因怕难以抑制离别之情,没有为二哥参军送行。待二哥牺牲的消息传来,张霜雁悲痛之余,毅然辞职,返回家乡创办小学,以履行两人曾经的约定。这一选择,在某种意义上已超越了生死与时间的界限,实现精神上“二者同在”的团聚。书中内在情感的浓烈与叙述的含蓄内敛,形成厚重的情感张力,迸发出感人至深的力量。
《鸭绿江来信》通过不同人物的“对向视角”,以时空穿梭、今昔对照的方式,完成对英雄群像多侧面的素描。特别是张霜雁与二哥的故事,深刻地体现了英雄与普通人之间的辩证关系。二哥牺牲后,张霜雁持续捐献工资、粮食等,甚至献出生命,在平凡生活中践行了英雄之举。正是这些平凡中的伟大善举与战场上的英雄事迹交相辉映,共同编织起一个探讨个体与历史宏大关系的叙事框架,最终完成了对那个时代壮丽图景的深刻描绘。
《鸭绿江来信》以书信中定格的真实历史瞬间为起点,开启了一场事关战争与和平的层次错落的对话,寄寓了作者对抗美援朝精神的总体性建构。作者通过书信、日记等形式,构成了双线连缀交替叠加的多元叙事结构,形成“众声喧哗”的效果,使得历史的真实事件与文学的虚构想象相互交织,为书写抗美援朝精神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使作品生发出更强烈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8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