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千年文明在数字化浪潮中焕发新生——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侧记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千年文明在数字化浪潮中焕发新生——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侧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22 03: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李洁 张哲浩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李萍

  人类文化遗产灿若瑰宝,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智慧。当巴黎圣母院失火后凭借精准的数字化档案得以重建,当敦煌莫高窟中经典的第285窟突破空间限制、从“咫尺天涯”变为“触手可及”,我们看到,数字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让沉默的文物“开口”说话,让静止的历史鲜活新生。

  9月17日,以“数联古今 智绘文明——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在西安举行,主论坛围绕“保护·传承”“技术·创新”“产业·赋能”“开放·共治”等议题进行深入讨论,并发布《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案例集(2025)》,充分展现了世界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实践经验。

  从“隔着玻璃看”到“切身去体验”

  走进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展展区,西安碑林的互动体验游戏让人眼前一亮。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刻石与历代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之地,西安碑林通过数字化手段,让观众亲身体验刻碑的全过程。

  站在“刻碑互动”大屏前,观众仿佛化身为古代的碑刻艺人,可以从“花岗岩”“大理石”等多种碑石材质中选择心仪的一款,接着通过触控操作,就能让朱红的墨迹如行云流水般在“石面”上显现。书写完毕后,屏幕瞬间切换至雕刻模式。这时,观众用指尖轻轻触碰屏幕,每一次触碰都伴随着石粉飞溅特效,让人恍若亲执刻刀。雕刻完成后,观众还可以署上自己姓名,扫码保存。

  不远处,吉林市博物馆的AI数字展同样引人注目。一顶清代点翠嵌玉凤冠不再是静置的文物,而是通过人工智能语音和动画,“开口”向观众诉说其身世——“相传我为乾隆继皇后的胞弟乌拉那拉·讷礼迎娶正福晋时所用的凤冠……”精美的画面展示,浅诉低吟的故事情节,让凤冠细节与历史背景呈现眼前。

  这一刻,文化遗产不再是玻璃展柜里静默的陈列品,而是一种可触、可感、可参与的文化体验。这种生动形象的活化展示,不仅降低了文化认知的门槛,也契合了年轻群体追求科技体验与情感连接的特点。

  “古文物”遇上“新帮手”

  想知道你和兵马俑长得多像吗?在“俑远是你”人脸识别互动屏前,观众对着摄像头拍照上传,系统就会立即将其与千年前发掘出土的秦俑面部数据进行匹配,生成相似度对比。这场跨越时空的“面对面”,不仅让我们直观感受到兵马俑千人千面的精妙工艺,更让人深思,文物历经时间长河后在当下如何获得新生?

  面对破损残缺的文物,西北大学科研团队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专家携手带来了创新解决方案。“我们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对兵马俑的碎片做三维数字化扫描,把三维模型加载到计算机里提取碎片的断裂面,再根据断裂面特征匹配碎片的相邻关系。”西北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李康介绍,这种方法不仅高效,而且避免了文物的二次损害,即使文物残缺也可以利用AI根据数据推演复原其原貌。

  数字技术正在重塑文物保护的方式,它让破碎的得以完整,让消失的得以重现,让静止的得以生动。回望北京故宫,从1925年正式开放至今,历经文物南迁、修复与现代化建设,故宫又在近些年积极推进数字化工作,建立数字文库。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表示,目前故宫在文化+科技方面最新最典型的阶段性成果,就是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在平台上实现对故宫古建筑和文物的保护,在不断建设中最终实现跨时空多人同游等九大应用场景。

  与此同时,在应县木塔,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正在解决古建保护中的难题。“机器狗”以毫秒级精度进行古建扫描,克服了传统人工测绘精度不足、接触式损伤的困境。这种创新性的保护与传承方式,让文化遗产所承载的历史信息、艺术价值和文明记忆焕发永恒生机,真正活起来。

  共同守护人类文明瑰宝

  比起修复单件文物、活化单个遗址更具时代意义的,是以开放共治的理念,让这些文明成果跨越国界,成为全人类可及、可享的共同瑰宝。

  在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的展台前,观众轻触屏幕,便可一键检索超过1.3万种、共计超282万页的古籍数字资源。这一由国家图书馆牵头、联合全国古籍存藏单位共同建设的平台,极大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让古籍从“重藏轻用”走向“开放共享”。

  西北大学校长孙庆伟介绍,学校致力于搭建丝绸之路考古国际合作新平台,多次联合开展考古调查和国际学术交流,并积极推进数字赋能文化遗产活化,其自主研发的机器人、智能文物三维扫描仪等在遗址保护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些行动无一不体现着开放共治的理念,文明互鉴不应止于实物展览,更应走向数据互通、技术共享与标准共建。

  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面向未来,中国将继续以数字化为翼,推动文化遗产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更广泛、更深入的活化传承与交流共享,让人类文明之树在数字时代永葆生机。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2日 09版)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