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记者调查】
光明日报记者 陈鹏
拿到孩子从幼儿园带回的屈光发育档案,家住北京亦庄的欢欢妈妈心里直纳闷:“孩子怎么突然近视了?”欢欢的回执单上显示,“电脑验光已近视”,远视储备一栏则被标记为“不足”。
“群里炸开了锅,一会儿没看,就有上百条新信息。”被拉进家长沟通群后,欢欢妈妈发现,同样焦虑的家长不在少数。陆续有家长发问,什么是远视储备?远视储备是不是越多越好?远视储备与近视到底是什么关系?负责此次检测的社区医院医生在群里给家长们作了详细解答,并告诉大家:“远视储备不足和电脑验光近视,可能是视疲劳状态下的情况,是否真正近视,还须到医院进一步检查。”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邀请眼科专业医疗团队进校,为全体学生进行视力健康筛查。本报记者郭俊锋摄/光明图片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四十三中学小学部学生听医护志愿者讲解眼睛的结构和功能。丁根厚摄/光明图片
山东潍坊高密市金苹果幼儿园开展的爱眼护眼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参与视力检测。新华社发
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宣讲团发布《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发展不同阶段分类防控指引》。图片来源:微言教育
1.远视储备并非越多越好
日前,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第11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各校通过设计发布主题宣传海报、开展宣讲等形式,积极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月活动。此次活动的主题为:保护儿童远视储备量,预防和减少近视发生。
9月17日,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宣讲团发布了《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发展不同阶段分类防控指引》,其中一张“各年龄阶段正常远视储备范围参考表”被突出展示。
什么是远视储备?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临床研究中心主任何鲜桂介绍,孩子出生时会有一定度数(通常认为是约200~300度)的远视,这是正常的“生理性远视”,也就是远视储备。随着眼球的发育,这个度数会逐渐降低,消耗完了就会开始近视。最理想的状态是,远视储备到成年也不会消耗完,仍能保持正视眼状态,这样近视就较难发生。
“远视储备并非越多越好,需要在正常范围内。”何鲜桂介绍,如果远视储备过多(例如5岁孩子还有+5.00度的远视),则属于“病理性远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为了看清东西,需要过度使用调节力,容易导致视疲劳、头痛,甚至可能引发弱视或内斜视,这时就需要及时干预和矫正。何鲜桂指出:“我们要关注的,是远视储备的‘存量’是否与孩子的年龄相匹配,而不是盲目追求高储备。”
事实上,普通视力检查,如看E字表,并不能查出远视储备,想要获取准确的远视储备数值,必须进行散瞳验光。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教授潘臣炜介绍,儿童的眼睛调节能力非常强,就像相机的自动对焦功能一样灵敏。“如果不通过散瞳药水让眼睛的调节肌肉彻底放松,测出来的度数会不准确,可能会隐藏真实的远视度数,或者夸大近视度数。”
“只有散瞳验光得到的度数,才是真实的、排除了干扰的屈光状态,才能准确评估远视储备的多少。”潘臣炜提醒家长,常规视力筛查发现问题后,务必进行散瞳验光以确诊。
2.勿错过黄金干预期
新学期开学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王韧琰稍稍轻松了些。暑假期间,她每半天要看30个号,排得满满当当,其中,儿童青少年占了绝大部分。
王韧琰观察,以往不少家长都是等到孩子看不清黑板才来就诊,一查已经近视。现在,很多家长则是带着孩子来定期检查远视储备,“主诉发生了变化。”
远视储备不足或者被完全消耗,会不会马上近视?
这个问题,王韧琰基本要向每位家长解释一遍:远视储备归零并不代表立即近视,而是进入“近视前期”,这一时期是干预的黄金窗口,通过加强户外活动、控制用眼时间等措施,仍可有效延缓或避免近视的发生。“因此,动态随诊十分重要,同时要关注远视储备的消耗速度。”
何鲜桂打了一个比方:“我们可以把远视储备想象成孩子的‘视力存款’。如果‘存款’花到临界状态,剩下值不高于75度,就说明再发展下去,‘账户’存在出现赤字的风险,很容易发生近视。”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的研究表明,目前,小学一、二年级年龄段的孩子如果已进入近视前期但缺少有效干预措施,未来一年内近视的比例约为30%,两年内近视率约为60%;而这个年龄段尚未进入近视前期的儿童人群,1年内近视比例为0.9%,两年内为9%。可见,在近视前期阶段,需要特别重视、实施有效干预。
人们通常认为,接触电子产品是消耗远视储备的主要原因,但事实上,王韧琰提醒,看书、画画、拼乐高、弹钢琴等所有需要长时间盯着近处的行为,都属于近距离用眼,都会消耗远视储备。因此,控制总近距离用眼时长与保持正确用眼姿势同样重要。
3.让孩子在课间走到户外活动
北京海淀家长刘晶(化名)被朋友看作儿童近视防控“专家”,虽然孩子才上六年级,但刘晶说自己“已与儿童近视‘作战’超过10年”。
以前,只要有同龄人问刘晶关于近视防控的“妙招”,她总是滔滔不绝。早期,她带着孩子跑不同的医院,用过中医和西医治疗方法;后来,她买过儿童拉远镜、红光仪、低浓度阿托品,“也踩过不少坑”。
然而,在试过不同方法后,孩子还是戴上了眼镜,至此,刘晶与儿童近视“作战”的信心遭受重创。现在,她尽可能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只希望孩子近视度数不再加深。上个暑假,她基本每天都带着孩子到公园里运动。
记者在购物平台搜索发现,各类护眼产品种类繁多,这些产品均标称可以预防近视、保护远视储备。一款远视储备不足训练矫正仪售价近5000元,另一款远像光屏售价高达16650元。这款远像光屏的购买评价显示,“可以把图像拉到很远,对孩子控轴有明显效果”。
何鲜桂认为,远视储备的消耗是一个不可逆的生理过程。目前的科学研究表明,难以通过任何手段“增加”或“补回”远视储备,部分干预手段或许可以短时间内稍微“逆转”,但也是暂时的。
“远视储备的减少对应的是眼球的自然生长和眼轴的变长,这是一个物理性的改变,就像孩子长高了不能再变矮一样。”潘臣炜认为,市面上很多产品,如各种视力训练仪、保健品宣称能“恢复”或“增加”远视储备,都是不科学的。家长切勿病急乱投医,浪费金钱事小,耽误了真正的干预时机事大。
远视储备是监测孩子视力发育的“风向标”,目的是预警。一旦发现储备不足,应积极采取科学的延缓措施,而不是寻求“逆转”的偏方。潘臣炜坦言:“减缓它消耗的速度,是所有防控措施的核心目标。”
何鲜桂介绍,研究表明,每天保证2小时以上的白天户外活动是预防近视明确有效的方法,其中6岁以下学前儿童建议每天3小时以上。自然光线的强度能促进视网膜释放多巴胺,从而有效抑制眼轴过快增长。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系列研究最新的结论是:不光是在户外的时长,光照强度也同样重要,在防晒前提下,充分暴露在阳光下的操场、绿地比置身于树荫、走廊能起到更好的近视预防效果。其中,户外活动时长对保护视力有剂量效应关系,存在最低起效范围:单次至少15分钟且光强度2000lx(光照单位)。同时,户外活动强度也有讲究,在户外进行有一定运动强度的活动比静坐更有利于保护视力。
目前,北京、广州等多地已将中小学课间从10分钟改为15分钟。但在接诊过程中,王韧琰仍遇到很多小患者说,他们被要求课间时间除上厕所外,不准离开教室。王韧琰坦言,等到太阳下山后,户外活动对于近视防治的意义就不大了。“其实大家都已意识到户外活动的重要性。希望孩子们白天在校的课间,能够真正走出去、动起来。”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3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