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丁艳 王胜昔
九月的河南省新乡县,田野里即将成熟的玉米随风摇曳,丰收在望。新乡县心连心农业开发公司的5200亩种植基地中,智能灌溉系统正为玉米试验田“精准补水”。基地负责人朱红雨蹲在田埂边,拨开土壤查看墒情:“九月是玉米从灌浆到成熟的关键期,土壤湿度得把控好。”他指着田边的物联网监测设备介绍,“过去,100亩地用传统方式要灌7~10天,现在用这套智能灌溉系统只需3天左右,并且能实时测墒情、算需水量,节水率高达45%。”
2019年,还处于起步爬坡阶段的心连心农业开发公司和其他大田一样,普遍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一个农民一天最多浇10亩地,不仅用水量大,还容易导致作物受旱或受淹,严重影响产量。转变始于2020年,新乡县开展6100亩的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工作,以智慧农业系统建设、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措施为主,打造集智能灌溉、信息收集、农田林网建设为一体的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该公司的700亩试验田便是当时的示范区之一。
更让朱红雨惊喜的是,精准灌溉不仅大幅降本,还让农产品品质显著提升。“去年基地试验的优质小麦,亩产提高了200斤,籽粒更饱满,蛋白质等含量更高,整体附加值提升约5%,光这一项就能多赚25万元。”朱红雨算了一笔账,“今年,基地的玉米预计亩产较去年增加150斤左右,整个园区可增收约75万元。”如今,基地的智能灌溉技术已辐射周边近十家种粮大户,实现“节水增产两不误”。
目前,新乡县全县新增和改善灌溉达标面积30.52万亩。2022年启动建设的1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大面积推广节水喷灌、水肥一体化等设备,并配套研发智慧灌溉系统,将农业灌溉由原来的“经验化”逐步转向“智慧化”,进一步提高水利用率至80%以上。
从“脚下”的智能灌溉守护作物生长根基,到“空中”的智慧植保筑牢稳产防线,新乡县的智慧农业技术正全方位渗透到秋粮生产的关键环节。
在河南众人联合农化有限公司飞防调度中心,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全县1700多个地块的植保作业进度。近期降雨频繁,田间湿度大,大斑病、玉米螟等病虫害进入高发期。连日来,该公司20多名飞防人员操控植保无人机,忙碌在田间地头。
“以前人工打药,一亩地得用35元左右的农药,还撒不均匀,遇到病虫害暴发,根本来不及防。”该公司技术总监刘鹏飞指着调度屏说,“现在无人机精准喷洒,农药用量降低10%,一亩地植保成本减少10~20元,农药包装统一回收。”智慧植保不仅守住了农户的“粮袋子”,更守护了田间的“生态绿”。
“从春播到秋收,智慧技术贯穿农业生产全链条,这是新乡县农业提质增效的核心密码。”新乡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将继续扩大智慧农业技术推广范围,通过科技赋能现代农业,让北斗导航、智能灌溉、“AI农”等“新农具”成为农户丰收的定心丸,让智慧农业的红利真正惠及农户,推动全县农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3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