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向海图强 共守家园——携手弘扬船政文化助力两岸交流交融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向海图强 共守家园——携手弘扬船政文化助力两岸交流交融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23 03: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海峡聚焦】

  作者:郭满(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台湾历史研究所所长)

  前不久,以“向海图强 共守家园”为主题的两岸船政文化交流活动在福建福州举办。海峡两岸船政专家学者、船政后裔、台青代表等齐聚一堂,通过深入研讨、实地参访、成果展示等形式,共同聚焦两岸中华儿女不畏牺牲、共守家园的抗战史,挖掘抗战中的船政故事,以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和台湾光复80周年。

  1866年创办于闽江之畔的福建船政,不仅象征着技术与制度上的革新,更彰显了近代中国寻求自强之路的探索历程,自诞生之日起便肩负着护卫海权、振兴国家的历史使命。它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不仅打造出“建造战舰、培养人才”的近代军事工业体系,更以海洋为舞台,构筑起一条连接福建与台湾、中国与世界的历史航道。一百多年来,船政文化如同一座桥梁,横跨海峡,连接着两岸同胞的心灵,承载着两岸同胞奋发图强、守卫家园的共同历史记忆。

向海图强 共守家园——携手弘扬船政文化助力两岸交流交融

    观众在参观“沈葆桢巡视台湾”史迹展。陈鑫贤摄/光明图片

向海图强 共守家园——携手弘扬船政文化助力两岸交流交融

    今年七月,以“向海图强 共守家园”为主题的两岸船政文化交流活动在福建福州举办。资料图片

向海图强 共守家园——携手弘扬船政文化助力两岸交流交融

    福建船政天后宫。资料图片

向海图强 共守家园——携手弘扬船政文化助力两岸交流交融

    中国船政文化园区。资料图片

  两岸共御外侮、巩固海疆的共同记忆

  福建船政创办的直接动力是鸦片战争后日渐加剧的海防危机,闽台一体、大陆和台湾休戚与共的形势日渐凸显。造船对优质木材需求迫切,台湾内山樟木因质地坚硬、耐腐防虫,成为理想材料。大量樟木经海运跨越海峡抵达福建,为舰船建造提供关键原料支撑,既解船政燃眉之急,也见证两岸物资互通的紧密联系,是闽台同气连枝的生动体现。

  作为中国首个近代化海军工业基地,福建船政不仅承担舰船建造和海军人才培养重任,更以其体系力量迅速影响台湾防御体系的构建。1874年,时任船政大臣沈葆桢赴台处置日本侵台事件,其间重新布置台湾海防体系、革新台湾治理方略,并筹备台湾近代化工业。沈葆桢从船政抽调技术人员赴台主持工作,船政的生产技术及技术人才源源不断流向台湾,奠定了台湾工业发展的基础,被迫割让前的二十年时间里,台湾近代化事业蓬勃向上。

  中法战争中,台湾作为东南屏障的海防地位再次凸显出来。福建与台湾都成为法军重点进攻的目标。面对海上侵略者的铁蹄,福建与台湾军民以血肉之躯筑起保家卫国的坚固防线,生动诠释了两岸共御外侮的民族气节。

  马尾海战一败,直接促成台湾分建一省。台湾建省后,财政基础薄弱,福建承担起协饷重任。从1886年起,福建每年从财政中划拨数十万两白银支援台湾,用于行政开支、防务建设与民生工程。福建协饷占台湾财政收入近半,支持了铁路修建、电报铺设等新政。福建还通过海运输送物资,助力台湾巩固海防、发展经济。协饷持续五年,是闽台唇齿相依的见证,强化了两岸经济联系,为台湾稳定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台洋之险甲诸海疆,欲消息常通,断不可无电线。”为抵御外来侵略、巩固海疆,沈葆桢曾上折提议架设福建与台湾之间的海底电缆,但未付诸实施。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承继沈葆桢遗志,终于在船政电报学堂毕业生参与之下,于1887年10月成功铺设海底电缆并投入使用。这条电缆起自台湾沪尾(淡水)到福州川石,总长117海里,建成后,台湾的讯息转瞬即可传递到大陆,曾在海防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虽败犹荣,展现出顽强的抗争精神和民族气节。福建船政不仅为北洋水师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船政制造的部分舰船也编入了北洋水师,充实了其战备力量。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台湾被迫割让给日本,拉开了两岸同胞共同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光复台湾的抗战史序幕。抗日战争胜利后,大批船政学子会聚台湾,投入重建台湾的基础设施、工农业建设中。可以说,福建船政与台湾命运紧密相连,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史诗。

  以船政为纽带的交流合作富有成效

  福建船政是两岸之间共克时艰、命运与共的历史见证,福建与台湾之间既存在有形的历史遗迹,也有无形的文化财富。两岸围绕福建船政的史料搜集与挖掘、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研究、船政精神的阐释与传承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

  时至今日,在台湾与福建船政相关的历史遗迹俯拾皆是。位于台南的安平炮台是台湾第一座西式炮台,由沈葆桢主持修建,城门内由他题写的“亿载金城”“万流砥柱”石刻依然清晰可见。这座炮台在中法战争和乙未年抗日名将刘永福抗日时,都曾发挥了防御外敌的功能。当下,炮台的军事功能虽然已不在,却是两岸携手抵御外侮的历史见证,也让今人可以在此追忆往昔。

  船是闽台之间往来的物质载体,妈祖则是舟行海上的守护神,妈祖信仰成为海峡两岸共同的文化信仰,在台湾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沈葆桢不仅主导了福建船政天后宫的营建,到台湾后按照福州天后宫的规制在台湾建造天后宫,在沿用福建船政楹联的同时,奏请皇帝御赐“与天同功”匾额。两岸天后宫历经岁月洗礼重建后,开展了密切的妈祖信仰交流活动。船政天后宫则成为船政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众多的台湾妈祖信众、船政后裔前来探亲寻根、朝圣观光。

  在大陆,福建船政文化管理委员会成立后,倾力打造船政文化园区,不断加大对船政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例如,修缮船政相关遗存建筑,如轮机厂、绘事院、铁胁厂等,这些建筑见证了船政在自强运动中的重要历史片段。

  与此同时,福建将穿越遗产区的城市干道改为地下通行,恢复了遗产历史格局的完整性,并在船政遗址上修建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系统展陈福建船政的文化底蕴、历史风貌和文化资源。在台湾的船政后裔也纷纷将其家藏的与船政历史相关的文物捐赠给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让更多人得以了解船政与台湾的历史关联。

  《最忆船政》实景演艺剧场,堪称将船政历史再现的典范。该剧以福建船政的历史为背景,呈现了中华民族近代百年图强复兴的不朽征程。剧场坐落于船政机修车间内,结合机修车间自身的特点,配合多媒体数字艺术虚拟及增强现实全息投影等高科技手段,在有限空间内进行技术性改造,打造了中国首个折叠渐进式剧场,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亲身感受福建船政百余年间波澜壮阔的演变。近年来在福建举行的台青研学活动,都会将参访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观赏《最忆船政》作为重要一环,让台青从船政百年风华中追寻闽台之间共同的历史记忆。

  众多台湾的船政后人、学者和民间团体也积极投身于船政文化的研究与传承,通过与大陆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文化展览等活动,深入挖掘船政文化在台湾的历史脉络和文化价值。从2010年开始,海峡两岸船政文化研讨会作为海峡论坛的重要活动,迄今已经举办了15届,成为两岸学界船政文化交流的学术平台。2018年,两岸学者组成“船政文化两岸青年博士考察队”,展开了以船政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史迹地考察、文献收集和学术研究。近年来,两岸学界还通过“船政文化的当代价值”圆桌论坛、“沈葆桢巡视台湾”史迹展等活动,深挖船政文化内涵,弘扬船政文化,推动两岸同心同行、携手共进。

  进一步传承弘扬船政文化正逢其时

  船政文化是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历史标志,船政与台湾的历史,体现了两岸同胞共同抵御外侮、守护家园的抗争史。船政文化作为两岸共同的历史文化基因,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于促进两岸交流交融、增进两岸民族和历史认同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两岸应进一步携手合作,共同传承弘扬船政文化,让这一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两岸携手共同推动船政文化研究与交流正逢其时。福建在推动船政文化两岸交流方面,凭借独特的地缘优势与深厚的历史渊源,积极作为,从政策扶持、文化研究、交流平台搭建等多维度发力,为挖掘船政文化、弘扬船政精神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在加快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进程中,船政也是闽台之间历史交融的有力注脚和现实支撑。

  近年来,福建推动打造的船政研究机构和研究平台,发挥着聚拢两岸船政研究者的重要作用。2023年成立的福建船政文化研究院,会聚了来自全国不同院校、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并创办《船政》集刊。在研究院的呼吁下,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开始关注台湾与船政、祖父辈与船政的历史故事,自发投入船政研究队伍之中。

  闽台之间血缘相通、地缘相近,福建船政文化如同一艘扬帆起航的巨轮,承载着两岸同胞的共同历史记忆和美好未来憧憬。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两岸同胞正以船政文化为纽带,携手共进,同舟共济,不断深化两岸在历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心灵契合。相信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船政文化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助力谱写两岸交流交融的崭新篇章。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3日 12版)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