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张庆国《绿色的火焰》(长篇小说)
载《十月·长篇小说》2025年第4期
这部以抗战时期文化抗战为背景的作品,通过详实的史料与文学化的叙事,再现了西南联大师生及中国文人在战火中守护文明火种的壮阔图景。作品中写了痴心于古代建筑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跑遍河北、山西等地,追踪探查,目睹荒废或华丽的古建筑,震惊也自豪,随着往大后方转移,他们一路奔波也一路寻访;生活艰苦,内心却特别充盈;而最终的硕果,是《中国建筑史》的出版。钱穆住在一个连粗茶淡饭都难以提供的寺庙,花一年多时间写出《国史大纲》;众多文学家、艺术家齐聚西南,也带来话剧的活跃,而大批文物的西迁,更是波谲云诡,历尽艰险。为拯救民族危亡、赓续中华文脉,在苦难中奔波的中国知识分子燃烧的生命汇成一片绿色的火焰,让人们看到奔向未来的希望。
冯骥才《清流》
载《北京文学》2025年第8期
作品系冯骥才回忆青少年时代在天津五大道租界生活的最新自传,行文质朴儒雅,于平和中见往事,娓娓道来,如涓涓清流。全文共设“祖居不在天津”“姥姥”“大理道115号”“过年”“父母的家”“小人书”“她出现了”等20章。作者详细回忆了在天津五大道的生活情景,和谐温馨的家庭、温暖的亲情、动人的初恋和爱情,以及青年时代在天津专业篮球队打球、在作坊里学画、卖画、在天津城搜集砖刻等珍贵生活资料,画面清晰,人物生动,往昔岁月如在眼前,配以作者的照片和亲笔插画,图文并茂。
梁鸿《要有光》(非虚构)
载《收获》2025年第5期
长篇非虚构作品《要有光》是梁鸿继“梁庄”系列之后,历时多年、全心交付的又一重磅力作。写作基于梁鸿多年的田野工作,涵盖对全国各地城乡数十个家庭的深入访谈与跟踪观察,聚焦青少年由家庭创伤和学业压力等外在因素造成的厌学、轻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采取了“非虚构+观察+亲历对话”的复合型写作方式,与全社会一起探讨求解之道。这些青少年的案例,不只是“病历”,更是“生命叙事”,每个案例都浓缩了一个家庭的文明焦虑。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品小辑
载《青海湖》2025年第9期
该杂志推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品小辑”,旨在回望那段苦难的历史,坚定信心,凝聚力量。王位的短篇小说《一路向北》,把读者带回东北抗联顽强抗争、倾洒热血的峥嵘时代。作为普通人的荆武,在罗掌柜、聂先生等面对外侮勇于牺牲的精神感召下,唤醒了中国人的正气和血性,感觉到“脚下的路越来越亮堂”。刘新才的长诗《村庄之歌》沉静、沉痛、沉雄,杨献平的组诗《依旧骨头连着骨头,手挽着手》,铿锵有力,是对先辈以泪和血取得最终胜利的致敬。
潘峰《海客行》(长篇小说)
载《湖南文学》2025年第9期
小说描写了行天旭、江明、朱鞍、姚奇等商界人物,讲述了他们在中国半个多世纪经济社会变迁中跌宕起伏的创业故事。作者以回忆的笔触再现诸多人生转折的关键场景,塑造出一系列性格鲜明、理念各异的商人形象:恪守传统、讲究信誉规则的“老派”商人;敢于冒险闯荡,不计后果的“新派”创业者。无论新旧,他们皆在利益与道义间不断抉择、锤炼自我。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等全球性的重大经济事件,也在小说中得到形象生动的展现。同期推出《全球化时代中国商人的“世界史”》《作为经历与经验的写作》等评论,可参照阅读。
(谢云开辑录)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6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