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光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王慧敏
本次学术争鸣的学者超过60位,这是光明日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术争鸣。在座的各位名家大家,在本次争鸣中起到了关键性的引领作用。
光明日报是一张面向知识分子的报纸。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与著名学者、资深新闻人胡愈之促膝长谈时,就给了我们定位:要服务好广大知识分子。2019年,在光明日报创刊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曾发来贺信,嘱咐我们:传递党中央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殷切期待和热情关怀,把广大知识分子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
76年来,“与真理同行,与时代同步”,与广大知识分子做朋友、建设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始终是光明日报不变的宗旨与理念。
我们一直秉持着“开门办报”的好传统。创刊伊始,就积极为知识分子提供交流思想、发表见解的平台。沈志远、费孝通、范文澜、翦伯赞、金岳霖等名家大家,都曾亲自出任光明日报各学术专刊的主编,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钱学森、茅以升、梅兰芳、王蒙等各界名宿,都把他们最重要的文章交由光明日报发表。几乎所有社科和自然科学大家,都有令人难忘的“光明故事”。
可以说,光明日报讲述的故事、求索的真理、传播的业绩,汇聚成了新中国不朽的“创业史”,也汇成了一部足可以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皇皇“学术巨著”。
学术争鸣,也一直是光明日报的传统。创刊之初,就依托《哲学》《史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学术性专刊,主动设置议题,组织相关学术问题的探讨,引导和鼓励不同学术观点进行争论。
历史上,光明日报多次学术争鸣,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如《兰亭序》真伪问题、《胡笳十八拍》作者问题、古人“胡子”问题等,广聚学界智慧,拓展了相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丰富了学术成果,对中国学术界思想界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最振聋发聩的,当属1978年那场“真理标准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雄文,为改革开放奏响了理论先声。
本次关于扎陵湖畔秦刻石的这场学术争鸣正是对光明日报传统的继承、文脉的发扬。
刚才,陈品高副总编辑也讲,在开展这次争鸣之前,社会上曾众声嚣嚣。编委会认真研究后认为,公开、平等、健康的发表机制在当下学术生态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于是,决定因势利导,展开这场学术争鸣。
我们在开栏的编者按中明确提出: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哪怕观点迥异,均十分欢迎。争鸣以公心为要、公道为本、公正为基。对于争鸣各方,不以身份论短长,不唯年资论高低。
今年距1965年“兰亭论辩”恰好一甲子,可谓历史的巧合!
回顾这一次学术争鸣,大家于争鸣中见灼识、于切磋中激共进、于论衡中达至理、于砥砺中开新境,给予了我们诸多启示。中央宣传部《宣传工作》专门刊文,对这场学术争鸣的经验予以肯定,认为促进了学术百家争鸣,彰显了主流媒体责任,提高了学术文化影响力。
在碰撞交锋中互相浚发、互相激荡,是学术求真之路的常态。在这场学术争鸣中,诸多专业的学者都参与其中,积极健康的学术争鸣,打破了彼此认知的局限,促进了学科之间的贯通融通。
这场学术争鸣,已发展成一场文化普及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海量,“人人都有麦克风”。学术研究,早已不是一个人、一支笔、一间书斋可就。在光明日报这样的综合性、公共性平台开展学术争鸣,有效地促进了书斋里的学问走向大众。
这场学术争鸣,映射出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是全社会文化素养普遍提高的体现。而其内在的驱动力,正源于当代中国昂扬充沛、日益坚定的文化自信,这是我们文化生命力旺盛的明证。这一份文化共情、文化自信,正是中华璀璨文化传承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坚实的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方针。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
这一次争鸣,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将继续把光明日报“开门办报”的传统发扬光大,继续为学界提供更宽广的发声平台。今天在这里,我代表报社编委会诚挚感谢大家的同时,也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9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