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新时代好少年】
光明日报记者 李 宏 张国圣
“快开学了,我得加紧把房屋搭建好哟。”午后,太阳炙烤着大地,正在院坝里忙着搭建吊脚楼模型的邹君洁,始终不愿放下手中的活。
12岁的邹君洁家住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毛坝乡新建村,从小热爱建造,被人们称为“小鲁班”。一段时间以来,他以稚嫩的双手传承非遗技艺的事迹,引发大量网民的好评,唤起公众对传统吊脚楼营造技艺的广泛关注。
邹君洁凭借自己的匠心和双手,不用一颗铁钉,全靠榫卯和竹钉连接固定,独自修建起多栋微型土家吊脚楼,日前获得2025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称号。
爷爷邹禄海说,邹君洁从小喜欢把家里的墨斗、角尺当玩具,喜欢蹲在旁边看木头如何变成房梁。走到村子里,他喜欢观察屋檐上的雨水是怎么被排走的,乐于去揣摩那些木梁飞檐翘角上的榫卯是怎么接合起来的。
2023年暑假,邹君洁看到网上的竹制吊脚楼视频后,拿镰刀到山上捡拾松枝,收集村民翻修房屋时剩下的旧瓦片,并用爷爷的旧刨子、凿子当工具,决心“建造”出来一栋新房子。
初次搭建吊脚楼时,邹君洁特别兴奋,可他刚把柱子往泥里夯,地基就塌了半边……经过半个月的反复琢磨,他把七歪八扭的榫头全装进了卯眼。正要往房梁上挂小灯笼时,“咯嘣”一声,整排骑筒柱倾倒下来,飞溅的木刺扎得他手掌满是红点。
地基要用石块垫高防潮、榫头要削得七分紧、三分巧……第二天天刚亮,邹君洁跑到村里听老师傅介绍要领后,深受启发。回到院坝,经过反复打磨,一栋长1.5米、高0.6米的微型吊脚楼终于完工。
“这不是工艺品,是土家人生活的活态记忆。”非遗专家看了邹君洁的作品后评价道。
去年国庆节,邹君洁尝试建造双层结构的吊脚楼。在原有的基础上,他有了更多奇思妙想:要用瓦片将屋脊的翘角呈现得更加完美,还要用木片搭出精致的小床、桌椅。几经努力,这个想法终于得以实现。
今年,他的新目标是“建造”一栋难度更高的新吊脚楼。连日来,他每天忙得歇不下来。
“快要成功了,很开心。”盖起部分瓦片后,邹君洁用小水桶打好水,往屋檐上一倒,没有一滴水漏进屋里。
在一场毛坝乡举行的传承榫卯技艺挑战赛上,邹君洁现场展示了自己的作品,还分享了实践经验,引起观众连连称赞。回到学校,邹君洁带领更多同学一起研习榫卯技艺,不断追逐更大的梦想。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02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