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爱上秋日运动,却被小烦恼绊住?别急,有招!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爱上秋日运动,却被小烦恼绊住?别急,有招!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18 02: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健·生活】

  作者:张志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运动医学科主治医师)

  秋天来了,不少人用登山、骑行等运动方式拥抱自然、放松身心。

  但在门诊中,我们常遇到带着“小烦恼”而来的运动爱好者:刚入门的登山者,可能被半夜突袭的“腿抽筋”打乱了计划;爱上骑行的玩家,也常因难以启齿的“屁股疼”扰乱斗志。

  其实,这些不适并非运动本身的问题,而是身体在提醒我们:有些运动细节被忽略了。掌握科学应对方法,才能让运动回归纯粹的快乐。

  登山后“腿抽筋”,不只是缺钙那么简单

  提到腿抽筋,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缺钙”,赶紧喝牛奶补钙。但对运动人群来说,抽筋更多是肌肉疲劳、电解质流失与水分不足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在长时间登山后更易发生。

  为什么会抽筋?有几方面原因:

  一是肌肉过载。登山,特别是长时间的下山过程,腿部肌肉(尤其是小腿腓肠肌)需要持续进行离心收缩来控制身体下降,这极易导致肌肉纤维微损伤和疲劳,从而引发痉挛。

  二是大量出汗。登山时出汗量大,带走的不只是水分,还有维持神经肌肉正常兴奋性的钠、钾等电解质。电解质紊乱会直接干扰肌肉的舒缩功能。

  三是寒冷刺激。山顶或夜间温度较低,未做好保暖的腿部肌肉受到寒冷刺激,也容易诱发抽筋。

  要告别登山抽筋,建议做好这三步:

  登山前充分热身,补充“弹药”。进行5~10分钟的动态拉伸,如高抬腿、踝关节环绕、弓步走等,激活肌肉和关节;出发前1~2小时饮用约500毫升水或运动饮料。途中每隔15~20分钟小口补水,不要等到口渴再喝。

  登山中节奏为王,巧用装备。采用“慢而稳”的节奏,避免一开始就猛冲。下山尤其要慢,可借助登山杖来分担腿部压力;适时补充:除了水,可准备一些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盐丸或香蕉(富含钾)。

  登山后积极恢复,舒缓疲劳。运动后对小腿、大腿前后侧进行充分的静态拉伸,每个动作保持20-30秒,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结束后及时补充含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帮助肌肉修复;建议晚上用温水泡脚,促进腿部血液循环。

  骑行中“屁股疼”,坐垫不是唯一的“元凶”

  骑行也是秋季出游的热门选择,但不少人骑完后会出现臀部、会阴部疼痛或麻木。你可能认为“忍忍就好”,其实,这种不适与坐骨神经受压、肌肉疲劳、摩擦刺激等有关,若长期忽视,可能加重症状。

  为什么会屁股疼呢?可能与此有关:

  压力分布不均:坐垫过高、过低或角度不对,会导致身体重量不均匀地压在坐骨和会阴软组织上,影响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

  腘绳肌腱疲劳挛缩:这一点在骑行人群中尤为多见。骑行时,大腿后侧的腘绳肌需要持续发力。当骑行姿势不当(如坐垫过高)或过度使用时,腘绳肌因疲劳而产生痉挛和挛缩,紧张肌肉会持续牵拉其附着在坐骨上的肌腱起点(坐骨结节),从而引发深层的酸痛感。这种疼痛容易被误认为是单纯的坐垫压迫。

  摩擦与潮湿:长时间骑行,臀部与坐垫之间反复摩擦,加上汗液潮湿,极易导致皮肤发红、破皮甚至毛囊炎。

  核心力量不足:核心肌群薄弱,无法有效支撑身体,导致过多重量压在坐垫上。

  避免屁股疼,有“三关键”。

  一是车辆调校,找到你的“黄金三角”。

  坐垫高度:坐在坐垫上,脚后跟踩在踏板处于最低点时,腿部应基本伸直(骑行时用前脚掌踩踏,膝盖会微屈)。

  坐垫角度:通常建议保持水平。前倾会增加手部压力,后倾会加剧会阴压迫。

  坐垫选择:不要盲目追求宽大柔软的坐垫。应根据你的坐骨宽度选择宽度适中、中间有减压槽或孔洞的专业坐垫。

  二是骑行装备与技巧,减少摩擦与压力。

  穿骑行裤:这是最有效的投资!专业的骑行裤带有海绵衬垫(坐垫),能有效缓冲压力、减少摩擦,并且透气速干。切记不要穿内裤,否则会增加褶皱和摩擦。

  保持“动态”骑行:每隔10~15分钟,可以稍微抬起臀部离开坐垫几秒钟,或者变换一下手部和臀部的位置,促进血液流通。

  三是提升自身能力,强化你的“核心引擎”。

  一个强大的核心能让你在骑行中更稳定,有效减轻臀部的负重感。常规拉伸训练是预防腘绳肌相关疼痛的核心。运动后务必重点拉伸大腿后侧的腘绳肌,如进行站姿或坐姿体前屈,保持20~30秒。规律的拉伸能有效缓解肌肉挛缩,从根源上减轻牵拉刺激。

  特别提醒,出现这些情况可别硬扛!若腿抽筋频繁发作,且与运动无关;或臀部疼痛伴随下肢麻木、无力,休息后仍未缓解,需及时到运动医学科或相关科室就诊,排除其他神经系统或血管性疾病的可能,避免延误治疗。

  运动带来的不适,其实是身体的“善意提醒”。无论选择登山还是骑行,请记住,“预防大于治疗”,提前做好准备,掌握正确方法,随时倾听身体的声音,才能在享受运动乐趣的同时收获健康与好心情。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8日 07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