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生态立县”,看满目绿意如何织成锦绣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生态立县”,看满目绿意如何织成锦绣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18 02: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美丽中国大写意】

  光明日报记者 苏 雁 光明日报通讯员 蔡 伟

  编者按

  华夏大地,山川锦绣,沃野千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百姓感受得最直接最真切。站在“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的历史节点,如何更好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将美丽中国建设蓝图转化为全体人民可感可及的幸福实景?本期,我们带您走进内蒙古和江苏两地,看生态环境和资源禀赋不同的地区,如何因地制宜探出绿色发展新路。

  从先后创成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到在全省率先探索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再到完成全国有机水稻固碳减排量有偿竞价第一拍……江苏南京高淳区深挖“两湖抱城、东山西圩、山清水秀”的独特资源环境禀赋,“生态立县”战略实施21年来,生态产品价值不断转化、实现。

  好山好水有了价值“账本”

  “1108万元!”

  回忆起2022年拿到全市首笔“GEP生态价值贷”,高淳区国华水草栽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汪桂伢至今难掩激动:“这是我们水草基地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按10%为信贷发放依据,可以获得100万元的贷款。”

  2020年,高淳在全国率先启动区县级GEP核算试点,集结专家团队,构建起涵盖核算指标、标准、考核办法、应用场景的核算体系,让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山好水,有了清晰的价值“账本”。

  随后,高淳主导起草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成为江苏省首个市级地方标准。近期,高淳参与制定的江苏省地方标准《种植业农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

  核算体系的持续完善,为生态产品“入市交易”推开了大门。

  “以前种水稻,只算产量账;现在还能算‘碳汇账’,500亩地光碳汇一年就能卖出近万元!”东坝街道和睦涧村党总支书记魏统田兴奋地说。

  2022年,高淳在和睦涧村500亩有机稻田里,投下60吨生物质炭,启动全省首个有机水稻固碳减排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2024年3月,编号0000001的江苏首张农业碳票在这里诞生,所产生的130.67吨二氧化碳当量碳汇被某企业以9800.25元拍下。这单农业碳汇交易,推动了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变现。如今,该村合作社水稻亩产增加10%,销售额多了100万元,“生态账”变成“富民账”。

  不仅如此,桠溪街道红森苗木获得“GEP生态价值贷”500万元,千亩林地资源被有效盘活;蓝溪村把“清新空气”作为民宿特色,旺季一房难求,村民收入从10年前人均不足1万元提升到4万元……

  在GEP核算体系探索过程中,高淳有效推动了绿色发展指数与生态惠民水平同步提升,2024年,高淳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8853元,高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8579元,较2020年分别增长24.7%和30.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至1.89:1,共同富裕之路越走越宽广。

  绿色转型蹚出产业新路

  “过去务农,一年到头赚不到几千块;现在通过土地入股茶园,还能分红,你说日子咋能不好哩!”说起这些年的变化,桠溪街道桥李村村民张小朱眼里放光,打开了话匣子:“过去,我们村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基本上干啥啥不行。后来,我们立足山区唱‘山歌’,围绕丘陵唱‘茶戏’,如今,千亩有机茶园汇成了一片绿色海洋。”

  桥李村的“逆袭”之路,靠的是“向绿而生”的魄力和行动。早年间,村两委关停了破坏生态的皮鞋厂和采石场,整合零散茶田,组建合作社,按有机标准建起茶场,更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团队合作,通过土壤分析配制出“私人定制”有机肥。

  虫情自动监测、防霜机智能启停、手机远程水肥一体化灌溉……2023年智慧农业项目落地桥李村。村党总支书记戴文韬介绍:“靠着新技术,我们挑上了‘金扁担’。这几年来,茶园在绿茶的基础上开发了有机红茶等新产品,很受市场欢迎。”

  在30.5万亩的高淳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三池两坝”和“渠—塘—表”三级净化系统,实现了养殖尾水全处理,低密度生态养殖模式既保障尾水达标,更能提升综合效益。

  固城湖螃蟹连续多年稳定在22万亩左右,探索出“一蟹两虾”“水下小区”“公母分养”等生态养殖模式。2024年,螃蟹全产业链产值达109亿元,同比增长8.8%。从蟹苗培育、养殖到加工、销售,一只“小螃蟹”带动20多个行业,惠及10余万农民。

  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光伏并网发电为生产注入清洁动能……走进高淳的产业园,一家家企业正用创新科技为环保理念注入动力,让绿色发展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生活场景和产业实践。

  近年来,高淳制定严格的产业准入与环保管控体系,推动产业走向“高含绿量、高含金量”之路。目前,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区已引进规上工业企业26家,2019年至2024年规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37.3%,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占比显著下降。

  退圩还湖涵养生态活水

  晨光熹微,固城湖面波光粼粼,6座生态岛上鹭鸟翩跹。退圩还湖工程留下的1.68公里老圩堤,如同一条时光纽带,连接着高淳人围湖造田的过去与生态优先的未来。

  “6000多亩蟹塘、鱼塘变成了湖区,湖泊面积增加了6.11平方公里,湖区库容量增加了20%!”站在固城湖北岸新修的6.2公里堤防上,高淳区建发集团固城湖退圩还湖工程项目管理组组长宋德宇指着远处说道。

  作为高淳的重要饮用水源,固城湖曾历经数十年围垦,湖面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76平方公里缩减至31.99平方公里,生态功能与防洪能力不断减弱。

  转机始于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将退田还湖纳入生态文明建设重点。2016年,水利部开展退田还湖试点,固城湖成为江苏首批试点湖泊之一。2019年,总投资约30亿元的固城湖退圩还湖工程正式启动——这不仅是江苏省“山水林田湖草沙”省级示范项目,更是南京迄今规模最大的退圩还湖工程。

  工程不仅注重“退”,更着眼于“育”。除了新建堤防、拆除老堤,工程建设过程中又在恢复的湖区内新建了5个无人生态岛,加上保留的老圩,6个生态小岛合计面积0.47平方公里,通过种植浆果类植物、自然野生草本植物,吸引鸟类、两栖类、甲壳类、软体类、爬行类等动物前来栖居。

  高淳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科负责人王鹏桢介绍,工程关键举措在于取水口南移600米、芜申航道改线北移,有效避开了航运对水源地的威胁。“监测显示,近年来,固城湖水质大部分指标稳定在Ⅱ类,是省内饮用水水质最好的天然湖泊之一。”

  生态好不好,动物最知道。如今,这片湖域不仅发挥着防洪调蓄、水源涵养、固碳释氧等重要功能,还成为鹭鸟栖息的天堂,迎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的长久“落户”。

  碧波重现,百鸟归来。固城湖的变迁,正在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放眼未来,高淳将和全国众多区县一道,把满目绿意织成锦绣。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8日 09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