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张国圣 李宏
“凉风绕绕哦,就天要晴哟;山歌不唱哦,就冷飕飕哦……”近日,在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鞍子镇小学,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庹清先身着苗族服装,正在教学生唱苗歌。
“鞍子镇小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民歌的传承基地,学校开展非遗进课堂活动以来,每学期我会用上十几节课教孩子们唱苗歌。”庹清先说,鞍子镇是苗族文化聚集地,也是苗族民歌代表作品《娇阿依》的发源地。
在鞍子镇小学,不仅有琅琅读书声和动听的歌声,更有运动的呐喊声。每天大课间操时间,音乐响起,学生们走出教室,围着操场整齐跑动起来。随着变换的音乐节奏,学生参与到篮球、羽毛球、跳绳、武术操、踩花山舞蹈等多种特色体育活动中。
“我们每天上下午各有一堂大课间操,时间都在40分钟左右。”鞍子镇小学副校长冯礼说,孩子们跑跳运动,不仅能释放学习压力,还能增强体质。
近年来,彭水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四声”校园创建,校园内的歌声、笑声、读书声、呐喊声汇集成美妙的交响曲,伴着孩子们快乐成长。
每天早上8点,与鞍子镇小学相距60多公里的鹿鸣乡小学,总会有《诗经》的诵读声从校园传出。
2022年初,鹿鸣乡小学设立了以《诗经》为主题的鹿鸣书院,定期举办《诗经》诵读活动。鹿鸣乡小学校长肖山介绍,孩子们学习《诗经》并不要求死记硬背,而是让他们接触传统、感知文化,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我们通过‘四声’校园建设,打造健康、活力、和谐的育人环境,润泽孩子们的心灵。”彭水县委教育工委书记、县教委主任李俊表示,全县不断探索乡村校园创新型育人模式,构建活力校园文化,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8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