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讲武堂】
作者:赵韦博 刘思维(单位: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32039部队)
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以高超绝伦的战争指导艺术,将中华民族的全部物质力和精神力凝聚起来,打败了当时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也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启示。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空中护旗梯队接受检阅。新华社发
全球视野统筹国家安全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战略指导必然深受国际政治大背景的影响。抗战初期,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孤立战争的观点历史已指明其不正确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民族立场与全球视野相统一,始终以“世界眼光”审视民族危机,在国际战略格局演进的“势”与“变”中寻找机遇、突破困局。
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犯我中华、妄图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野心,中国共产党以敏锐的洞察力,密切关注国内外时局发展变化,将中国抗日战争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格局中考量。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次日,中共中央即召开政治局会议,发布《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明确将中国抗战纳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中国共产党还通过深入分析日本“独占中国”与英美在华利益的矛盾冲突,做出“即使英美暂时妥协,最终也会加入反日阵营”的战略预判,并从社会主义制度与帝国主义制度的根本对立出发,将苏联视为中国抗战的可靠外援。
当今世界,国际格局深度调整,地缘冲突日趋加剧,安全挑战前所未有。面对加速演进的世界百年变局和变乱交织的国际安全形势,更要以高瞻远瞩的全球视野统筹国家安全,以稳如泰山的战略定力运筹国家安全。要始终以文明互鉴消弭隔阂,凝聚人类共同价值;以多边主义应对分裂,拓展广泛合作空间;以自主发展夯实根基,打破科技等领域封锁,坚持民族立场与全球视野相统一,成为促进世界和平、引领全球发展的中坚力量。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集贤县红色抗联体验馆。新华社发
多域协同汇聚制胜合力
战争战略指导并非单纯军事指挥问题,更重要的在于对影响战争胜负诸要素进行全面准备和有效整合,以综合力量优势制衡制胜强敌对手。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始终以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心任务,从战略全局高度统筹调动各方资源,通过政治引领、军事斗争、经济动员等多种手段协同发力,凝聚全民族力量,彻底打破日本侵略灭亡中国的企图。
面对中日敌我力量悬殊的现实困境,中国共产党首先做的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战期间,党始终坚持“民族利益高于一切”,注重整合国内不同阶级的意志和利益,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不仅率先做出“改编红军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取消苏维埃政府”等重大让步,而且在土地政策方面从没收地主土地改为减租减息,在政权制度方面制定“三三制”政权建设原则和在根据地推行普选制度……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成功的思想旗帜引领、政策制度设计和军事斗争胜利,一步步成长为中华民族抗战的领导者,形成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生动局面。
中国共产党不仅以广泛政治团结凝聚人心,也不断谋求根据地的扩大与巩固以建强物质基础。为此,党及其所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主动向日军占领区渗透,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使军事斗争获得可持续支撑。一方面坚持武装斗争与政权建设同步,将大部队化整为零,分散到各地区与地方武装合编,极大扩展了军事动员基础。另一方面,开展精兵简政,在根据地展开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实现了经济生产与军事发展的良性互动。党以军事斗争为手段,以战略生存与扩张为目标,立足自身发展制定军事路线,通过组织化、制度化的军事建设,将根据地经济和社会资源转化为军事潜力、战争能力。
从近几场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来看,基于综合国力的整体较量、混合较量更加凸显。为更好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建构打赢人民战争总体战能力、形成综合制胜优势意义重大。要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更好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坚决筑牢科技链、产业链等“战略支点”,实现多域力量协同释放;着力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驱动各领域战略布局一体融合、战略资源一体整合、战略力量一体运用,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
武警广西总队河池支队特战队员利用无人机进行协同侦察。蔡朝桂摄/光明图片
不断创新军事战略指导
面对装备精良、富有现代作战经验的侵华日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高度发挥军事指挥的主观能动性,将“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发展成为党领导抗日武装力量打击日伪军的主要作战形式,同时大胆挺进敌占区、开辟敌后战场,直至转守为攻、扭转战局。
中国共产党紧抓战争指导的关键枢纽,不仅在战略层面确立游击战争的主导地位,更将这一宏大战略细化到战役战术执行层面,使之成为克敌制胜的不二法宝。百团大战中,八路军的“破袭战”有效配合正规兵团作战,打破日伪军依托铁路、公路网的兵力机动优势;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麻雀战”,以小股抗日武装力量不断袭扰,牵制、消耗敌重兵集团;华北、山东平原地区的“地道战”“地雷战”,建立起一整套以积极防御作战行动打破敌之“围剿”“封锁”的战略战术体系。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以富于胆略的创造性思维实现了主要作战形式的创新突破,也由此开创了世界战争史中以游击战制衡制胜强敌的光辉典范。
中国共产党还稳抓创造战场这一关键枢纽,实现富于远见的战略预置,积极开辟对日作战有利战场格局。棋局通战局,兵道似棋道。1938年,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将战役战斗比作围棋中的“吃子”,把敌之据点与我之游击根据地比作“做眼”,强调敌后游击根据地的战略意义。中国共产党人冷静观察、大胆决策,人民军队化整为零,挺进敌后开辟新战场,成功牵制日军精锐力量。在战场布局上,党以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等若干抗日根据地为核心,逐步拓展游击区,不断蚕食敌占区,打破日军变“点线”占领为“面”的占领的企图,使其陷于人民战争汪洋大海。
现代战争形态加速向信息化智能化演变,能否精准锁定对手体系弱点、创新跨域战术组合、预置弹性战场格局关乎战争胜负。创新作战方式,搞好战略预置,主动设计战争,方能更好制胜强敌。要不断创新军事战略指导,强化算法战、无人作战、认知作战等作战手段,形成精准打击对手的非对称作战能力;更加关注太空、深海、极地、网络空间,超前预置新型安全领域,形成对强敌对手的全域牵制,全面提升向强制强的胜战能力。
陆军某旅组织开展实弹射击训练。崔获阳摄/光明图片
坚定灵活开展军事斗争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战争目的与手段的相互匹配,时刻紧盯关乎战争全局的关键问题实施战场指挥,以战略策略的适时调整、作战形式的灵活变换,引导战争向我方预先设定目标发展,进而牢牢掌握战争主动权。
中国抗日战争有两个特点,一是敌强我弱,二是犬牙交错。综合考量抗日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中国共产党的战争指导放眼长远、量敌用兵,力争“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为了更好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党强调不可只是一味对日“硬打”,而是应善于针对日军在不同地区采取的不同作战行动,从局部聚优、形成对敌作战局部力量优势为出发点,采取针锋相对的作战行动。这就是总体坚持“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正确战略方针,时而以分散兵力的多种形式的游击战与敌周旋,时而集中主力部队坚决粉碎敌人的围攻、“扫荡”“蚕食”和封锁,直接歼灭敌人、保卫家乡、保卫生产。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在抗日战争的不同时期,党适时调整战略策略,保证了军事应对总体得当,逐步夺取了战争主动权。抗战初期,平型关、雁门关等战役战斗重挫侵华日军锐气。针对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围剿,发动诸如百团大战等“反攻性战斗和战役”,打破日军封锁扼杀。抗战后期,党以时间换取空间,领导抗日武装力量在短时间内集中兵力对日占区发动连续性反攻和进攻,为驱逐侵华日军、赢得全民抗战胜利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现代战争的重心仍是战争主动权的争夺,战略指导的核心仍在于对时间、空间、强度等战争要素的精准把控。面对体系优势,唯有秉承“量敌用兵”“因应适时”战略思维,方能稳操胜券。要继承发扬积极防御战略思想,讲求斗争战略策略,把握斗争时机火候,用好用活军事斗争这一手,做到不失控、不示弱、不吃亏;通过坚定灵活开展军事斗争,坚决维护好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把战略意志转化为控局能力,始终确保国家核心利益不受损,确保政治和战略主动。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9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