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王阳明思想对军事领域的启示借鉴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王阳明思想对军事领域的启示借鉴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19 02: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经典兵学拾萃】

  作者:王 珏(单位:赣南师范大学王阳明研究中心)

  王阳明作为明代心学集大成者,其军事思想以“知行合一”“此心不动”“致良知”为核心,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淬炼成型。这些思想不仅成就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功业,更穿透历史烟云,在当代军事变革等领域持续焕发蓬勃生命力。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是王阳明军事心理学的精髓。1519年,在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中,面对叛军凶猛的攻势和地方官员的惊慌失措,王阳明展现出超凡定力。他不仅自身“如明镜止水”,更巧妙“伪造”朝廷调兵公文炮制假情报,散布虚假军令,离间叛军将领,使宁王陷入信息迷雾,决策连连失误。最终,王阳明以临时集结的弱势兵力,在鄱阳湖决战中一举擒王,创造了军事史上“心胜于力”的经典范例。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现代军事心理学的发展。

  信息化战争的特点是信息爆炸、节奏极快、压力巨大,指挥员的心理稳定性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现代军事理论强调干扰、破坏、控制对手的认知和决策过程,就是“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现代演绎。当今时代,不少部队已将“心力”训练置于核心地位。正念冥想、生物反馈训练、高强度应激反应模拟等科学方法被广泛应用,旨在锤炼官兵在极端环境下保持冷静、清晰判断、快速反应的能力。还可以设立“健心强脑”项目,系统提升官兵心理韧性与认知优势。王阳明的“不动心”,在科技加持下,正转化为现代军人克敌制胜的“心理盾牌”与“认知利刃”。

  阳明学的“知行合一”思想也绝非书斋空谈,在南赣巡抚任上,王阳明剿灭盘踞数十年的山匪时(1516年-1518年),将其发挥到极致。面对复杂山地地形和狡诈的流寇,王阳明首创“教卒之制”:在所属诸部选择资禀可塑者,亲率麾下心腹将官,加以高强度训练,内容涵盖山阵之法、侦谍之术、攻心之策、小队协战之要。诸部士卒受教既成,均成为军中“锐卒”。这些精兵携带新的战术和技能各归本营,训教同伍,使全军战力突飞猛进。这一举措不仅是明代军事训练领域的创举,更是“知”(新战法理论)必须通过“行”(实战训练与教学相长)来验证和深化的完美体现。

  在当代,特种部队普遍采用高度相似的“精英教官制”。新队员需经历高难度的选拔和由资深精英担任教官的严酷训练,确保最前沿的战术理念和实战经验得以高效传承和内化。“知行合一”在军事训练领域的核心启示是贴近“实战化”,将“像打仗一样训练”奉为铁律。军队的“红蓝对抗”实战化演习体系,强调在复杂电磁环境、陌生地域、极限条件等情况下进行高强度对抗,让官兵在近乎真实的战场上磨练,将作战理论、装备操作、战术协同等无缝转化为实战能力。大型联合演习同样追求最大程度的实战模拟。王阳明的“教导队”思想,已升华为现代军队战斗力生成的普遍范式——通过精英引领和实战淬炼,实现“知”与“行”在战场上的高效统一。

  1528年,王阳明在处置广西断藤峡、八寨地区长期扰攘的地方武装时,深刻洞察当地民情及官军劳师远征、耗损甚巨之弊,创造性践行“以贼攻贼”策略:招抚部分受压迫或立场动摇的本地武装,晓以利害、许以出路,并承诺战后妥善安置,将其整编为参与剿的部队。依托其熟稔地形、洞悉对手的优势,精准打击顽抗之敌的核心力量,最终以极小代价平定了困扰明廷数十年的边患顽疾。

  现代战争中,单纯倚重大规模兵团正面硬拼,常致兵力损耗惨重、战略机动性匮乏,且易陷入持久战的困局。从上述王阳明的军事实践中可有三点启示:一是可整合战区内盟友武装及地方辅助力量,借其熟谙战场地理、掌握区域民情之所长,为主力部队提供实时战场动态与目标精确定位;二是通过舆论宣传揭露敌方战略野心、经济援助稳固盟友阵营等手段,分化敌方军事同盟体系,争取中立方,孤立主要作战对手;三是运用信息化合成精锐作战单元实施“点穴式”精准打击,集中优势火力摧毁敌方指挥中枢、后勤补给枢纽、交通要道等关键节点,规避大规模地面部队推进引发的资源消耗与人员伤亡风险。

  王阳明的军事思想昭示我们:无论技术如何演进,环境如何复杂,最终决定胜负与成败的,依然是人心的力量,是精神的定力,是知行合一的实践。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9日 07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