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数字技术赋能法治政府建设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数字技术赋能法治政府建设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19 03: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资政场】

  作者:吕艳滨(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近年来,5G技术、区块链、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推动了全社会的数字化转型,也必然推动政府的数字化变革。

  法治政府建设不仅要高度重视政府履职法治化,还需要全面推进政务运行数字化转型,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全面提升政府履职效能。今年8月1日起施行的《政务数据共享条例》,就是旨在推进政务数据安全有序高效共享利用,提升政府数字化治理能力和政务服务效能,全面建设数字政府。

  精准把握精细化治理的需求点

  优化政务服务、方便企业群众,不仅要优化流程、提升效率,减少其办事往返奔波于大厅之间的时间,还需要靠前、精准服务,甚至在部分领域推行免审即享。因此亟须提升数字化水平,及时感知、全面掌握各类基层治理问题。

  要依靠数字技术,提高监管数据的归集分析效能。精细化是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这依赖于对各领域情况的准确把握。比如,掌握辖区餐饮企业员工信息,才可及时掌握健康证等资质临期信息,提示企业加快办理相关资质、提醒监管者加强监管;依据辖区居民就业状况、年龄等信息,可以研判退休人群、需享受特定服务或待遇人群情况,及时做出提醒或者以免审即享方式为其提供相关福利待遇。《政务数据共享条例》的实施,可以加快各部门数据的按需共享、合法归集、依规使用,全面增强对各项复杂事务信息的动态感知和数据汇聚能力,精准把握精细化治理的需求点。

  要依靠数字技术,实现风险事项自动化研判。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非现场监管措施正得到日益广泛应用。数字技术的应用需要进一步提升对采集数据的智能化分析研判能力。数字赋能则有助于解决远程、非现场监管的“最后一公里”难题,运用智能分析技术有助于辅助人工对自动感知的数据进行实时截取、智能分析并追踪锁定违规行为和风险点。

  为办案办公提供更专业的支撑

  实践中,政府工作人员经常需要一岗多责、一人多角并能够应对各种各样的工作任务。用数字技术辅助办案办公,减少其事务性工作困扰,就是向科技要生产力,为其决策等提供更专业更便捷的支撑。

  目前,各类在线办案办公平台和系统,广泛应用于各级各类政府机关,其后台应广泛归集已有办案办公数据、法规、案例及其他相关知识,并为工作人员推送同类事项或案例的办理依据、办理过程、办理结果及有关的参考文献。这不限于辅助生成文书、纠正病句错字,而且是要弥补管理者知识储备不足、事务性工作缠身的短板,方便其参考已有的先例,减少决策和执行中的过失或漏项,并提示决策执行的偏离度,避免同案不同罚,做到于法有据、合情合理。

  数字政府还应为办案办公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指引。推行数字政府应逐步实现办案办公流程的数字化,以确保程序规范严谨,防范人为因素对公正执法的影响。并且,流程的数字化还将变线下管理中单线程、串联式管理为多线程、并联式管理,以实现流程再造与优化,促进管理流程的扁平化和高效率。

  推动部门协同、实现整体治理

  基层一些事项往往涉及多个部门,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特点突出。沿用传统的部门治理思路的话,基层治理中遇到的问题可能会因部门权责不清、协同不力等而久拖不决。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近年来推行的向政务大厅集中办事部门和办事事项、一窗集中办理,以及接诉即办模式、集中行政处罚权、大部门制改革等,均是要打破部门割据、各自为政的局面。最近涉企检查领域提出的共享检查结果、减少检查频次的要求,也是基于此提出的新要求。

  因此,需要依靠数字化改革,依托高效精准有序的数据调用、共享,以及办事流程的优化再造,实现不同领域、不同地域、不同层级政府部门间的协同协作,确保更高效面对企业群众办事需求和各类问题的治理需求。

  同时,还要依靠数字化促进各领域的共管共治。如目前一些行业的监管平台针对发现的问题线索与风险可以同步推送给监管者、被监管者和社会公众,实现政府监管与公众参与的有机整合,提升监管的效率。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9日 05版)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